转自:视点
抢演唱会门票、预约景区、排专家号……为啥不少普通人点得飞快,却总是“一无所获”?
日前,央视新闻起底“黄牛”抢票产业链发现,很多黄牛已经不采取人海战术,而是自动化抢票。比如,有手机应用能模拟真人操作,疯狂点击购买按钮,比人手快,还能不间断抢票;他们还有“速通插件”,通过黑客技术,绕过中间步骤、提前进入支付页面,甚至能抓取后台数据库信息,突破平台验证机制,瞬间完成下单……
黄牛雇佣黑客或“研发”黑科技,将抢到的门票倒手,一张票能轻松翻几番,甚至实现十倍级百倍级盈利。规模效应下,投入产出比惊人。这也是促使黄牛不断升级换代“核心科技”的根本动力。
抢票难是事实,黑客、黄牛乱象存在也是事实,但这只是对问题的描述,并未回应大众核心诉求——为何黄牛能作弊?究竟有无根治药方?
既知魔高一尺,相关平台就应有道高一丈的防作弊防插件和反黑客的技术和责任担当。不能任由科技黄牛在抢票页面来去自如,更不能让消费者永远都处于不公平的抢票行列。
这方面不是没有成功先例。春运火车票就曾是黄牛重灾区,浏览器抢票插件一度风行。当时,有热门线路车票20秒售罄,抢票软件甚至可能导致12306购票网站瘫痪,直至工信部出手叫停。乱象背后的本质还是供需失调所致。如果运力不能提升,要消除暗箱操作想象,就只剩公平公开一条路:以实名制堵住关系票,辅以票务公开、票源分配升级,让窗口、电话和网络票源分配有个明晰数据。如今抢票焦虑已大大缓解。
可见,技术不过是细枝末节,票务公开、信息透明、公共责任兜底才是根本。一些平台首先要有反黄牛的决心,才可能产生技术服务双升级的动力。网络上的相关吐槽,必须以有力的现实整治来回应。
近日周杰伦演唱会强制退票风波,恰证明了公众的顾虑并非多余。据报道,有粉丝抢票付款成功后,没高兴多久就收到短信强制退票。平台对此道歉称,工作人员在模拟“二次开售超大流量”压测过程中,误操作释放出前期退票导致的回流票。工作人员误操作后,平台不履约却让消费者为技术问题买单,是否有“店大欺客”之嫌?若连基本契约精神和商业诚信都没有,又如何能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反黄牛?
对此,监管不能手软,可组合拳出击。倒卖文艺演出票券及其他票证的行为,违反治安处罚法的必须追责;包括票务平台在内的相关责任方,必须担起加码防技术黄牛之责。此外,还需从票源上堵住非法倒票源头,对“内部倒票”必须严惩;实名制+不转赠+限时退,让倒票无利可图;对现场黄牛更要露头就打……说到底,整治黄牛不只是技术问题,法治语境下,不该有律法都拴不住的“疯牛”。久治不愈,相关平台也该扪心自问,真的“尽心”了吗?
(来源:红星新闻,作者:李晓亮)
上一篇:妈妈代女儿相亲,结果“翻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