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来
隋代肇兴的科举,历唐近三百年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仅进士出身使士人荣耀至极,还由官僚高层的任用开始,逐渐形成类如今天的学历社会。这种观念在武人跋扈的五代,像是潜流一样,不但未曾中断,并且愈发强固。到了士大夫政治成为主宰的宋代,要想成为高官,没有科举这张文凭,就更是希望渺茫了。都说宋代重文轻武,不过,崇文之渐,居然是兴于战乱的时代。而五代乱象之下的重文,又是来自唐代的长期社会风气之积淀。有时,一个社会的风气,并不因政治的变动所左右,潜流一直依其本来的路向顽固地流淌。
唐历五代的社会崇文之风,在有名的诗人罗隐身上也有体现。
罗隐生当晚唐五代。科举应试,考了六次,回回名落孙山,但一直锲而不舍,执着应试,非要取个功名不可,这劲头简直就像是范进的先祖。这一点便反映了社会影响,流风所及。
屡屡落第,有罗隐自身的原因。唐代的科举考试,在制度上没有后来宋代那么严密规范,没有糊名、誊录等防止舞弊的做法。进士登第,不光靠应试时显示的文才,还主要靠有名望和势力的公卿揄扬推荐。但据《五代史补》讲“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太高傲,没人喜欢他,自然被黜落。
罗隐屡败屡战,除了流风所及,也是不服气,因此陷入怪圈,难以自拔。
后来,两个人点拨了罗隐。
一个是跟罗隐同姓的老道士。他对六考落第的罗隐说:“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老道士是说,你即使进士及第,得到的也不过是个县尉或主簿这样的小官。但如果是回到已经处于割据政权之下的家乡,那就可以荣华富贵了。是考是归,这两条道你自己选吧。
对于老道士指点迷津的这些话,罗隐一时还不能接受,或者说他还于心不甘。《五代史补》记载了他听了这些话的反应:“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这一记载披露出罗隐内心的矛盾与斗争。
罗隐的内心烦恼写在脸上,让一个卖饭的邻居老太太看到了:“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叹曰:秀才何事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老媪一言破迷障,罗隐放弃功名,回到家乡,成为了钱镠的幕僚。
成为幕僚也有曲折,罗隐在费用困窘时去拜谒邺王罗绍威,拜见之前写去一封信,称同姓的邺王为侄。这让邺王的手下之人大为光火,说“罗隐一布衣耳,而侄视大王其可乎”。就是说,他不过是个平头百姓,怎么能叫大王您侄子呢?这个罗绍威倒是礼贤下士,答道:“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在罗绍威看来,罗隐把他归在侄子的辈分是他的荣幸。
接着,《五代史补》记载了后来的情形:“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镠谓叔父,镠首用之。”
这段记载,也看出罗隐的高傲。盘踞一方魏博的大王远远地拉出仪仗队来迎接,见面便跪,施以晚辈之礼,而罗隐则坦然受之。临走,还获得百万馈赠。
士人的气节与傲骨,也在于岁月的养育。罗隐身上,有着李太白让高力士脱靴的遗传。
从卖饭的老太婆说“天下皆知罗隐”,到邺王罗绍威说“罗隐名振天下”,可知罗隐享誉当世。
由于享誉当世,罗隐还曾被女人暗恋着,差点成就一桩姻缘。《旧五代史》卷二四《罗隐传》载:
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这段记载也饶有趣味。一个相门妙龄少女,读到罗隐的诗卷,心生爱意,每天朗诵个不停。当宰相的老爸就想为女儿牵线搭桥,把罗隐叫到家里。岂不知名与实不相符,才与貌不相应,看到长相丑陋的罗隐之后,少女的五彩肥皂泡破灭,从此绝口不吟罗隐诗,一段姻缘中止于暗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罗隐之傲,不仅恃才,可能还出于貌丑之逆反。
罗隐名满天下,其诗不仅少女吟诵,也播在一般人口。《隆平集》卷一二《孟昶传》载:“(王)昭远,成都人。少贫为僧童,知祥因饭僧,昭远从至。知祥见而留以给事昶。昶立,擢知枢密院兼节度使。王师入境,昶命总兵拒战。昭远攘臂曰:‘是行也,岂止克敌,当定中原矣。’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及败,昭远窜匿东川民舍,犹诵罗隐‘运失英雄不自由’之句,遂为追兵所执,人皆笑之。”
罗隐的这首诗见于《罗昭谏集》卷三,题为《筹笔驿》。全诗如下: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深至闺中,远及巴蜀,罗隐之诗,播在人口,广为流传。这是在印刷术还未高度普及的时代。近年,宋代的信息传递受到重视,从文学作品的流传中,似亦可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