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和马伯庸近年的作品比较,《桃花源没事儿》略显单薄。在创意上虽可圈可点,但文学深度似乎不够。从情节到人物刻画,平铺直叙,有一种成人看动漫的错位感。
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否动用了非常规写作方式,比如说借助人工智能从事辅助性写作。在B站上,《桃花源记》已经成为AI写作的热门对象: “林黛玉穿越”“仙女制造虚幻”等一系列文风与《桃花源没事儿》不谋而合,颠覆性情节(将桃花源变为玄幻或喜剧场景),好似AI的“杰作”。特别是从语言风格分析,缺乏新意和深度。对话来去问答,宛如踢皮球和口水战,缺乏立体思考的智慧,刻意回避合理的语言“教化”,缺少以前诸多作品中的“点化”金句,主角玄穹与狐仙婴宁的互怼显得寡淡无趣,隔靴搔痒似的撩拨读者,鲜活生命下自然流露的青涩与浪漫气息犹抱琵琶,美学意境荡然无存,倒像是生硬的数字代码堆砌。
马伯庸的这部小说创作历时12年,因为创作时间太长了,所以作品有一种时空叠印感。的确,主角以“俗务道人”身份初进桃花源就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片儿警”和“居委会主任”兼“社区管理委员会办事员”,修仙不像,下乡扶贫倒很贴切。
马伯庸可能觉得这样比较接地气,再加上点玄幻色彩更有趣。但是越往后写,内容就越发零碎:妖怪打架、夫妻不和、邻里纠纷、争风吃醋……仙都修了,还执着看不开,气性还那么大,白瞎了“桃花源”这样的地界。主角玄穹天生穷命,只是一名基层干部,也接触不了大案子,更砸不出什么热血沸腾的浪花,后劲略显不足且没有看头。所以到后面章节,作者开始发飙,将剧情推向无间道,营造正邪对立,最后干脆就上“扫毒打黑”这个老梗,才有点火药味,主角光环开始彰显,形象高大起来,这才有幕后黑手被揭老底的大结局,原来黑老大就在我们干部队伍中隐藏着……这桥段的设计,熟悉吗?
在反转上,作品有些生硬令人不爽,例如:云天这个角色的身份界定,其转变的背后没有足够的铺垫和细腻的交代,前半部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过于模糊,作为幕后黑手的证据事件却有意无意地淡化处理,给人感觉设计生疏勉强。到最后才打算找补丁,坑太大,填起来简单粗暴,让人无法信服。这种缺少严密逻辑的设计,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结果生硬而非水到渠成,倒像是算法强行营造的拼凑文风。
说归说,这部小说的创意和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桃花源没事儿》终非对古典的亵渎。当马伯庸将陶渊明“寄托心灵慰藉的世外净土”作为图腾时,作者也为现代人的清醒人生和自我救赎提供了一种理念:不管是主角玄穹用敬业来积累功德,还是狐仙婴宁反抗“以爱为名”的命运枷锁,抑或蜘蛛精朱侠为行孝不惜自残,以及西海三太子敖休以堕落反抗父权,都试图在突破自我,亦如现代社会的职场人在系统重压下的直起腰杆和努力生存,作者对这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投以同情和抚慰,也从正面鼓励小人物们的坚守和不忘底线,以包容的心态共情着他们对抗功利与异化的成长过程,作者的精神内核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倡导暗合,那颗蓄藏着的初心若显若隐,确也附和着我们每个人心中那片纯净无染的“桃花源”吧。
就是这么一本书,与作者其他作品比,难说优秀,但因为有想法,就算是一场热闹,看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