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实施“龙山人才强校战略”,加快聚集、重点引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022年学校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进一步明确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外引内培共同发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重塑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围绕“质量驱动、组织有序、主动求变”三大方向,重构人才引、育、用、留的“1+N”全链条制度框架,为人才队伍建设聚力赋能。
坚持多措并举 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
学校坚持“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分类施策”的思路,实施人才工作“一揽子计划”,多措并举打出“一套组合拳”,全面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做到引得进。学校升级“龙山人才引进计划”,深化“事业编制+缓编制+柔性引才”三位一体引才模式和“学院+学科团队”招聘模式,明确引进人才层次及待遇,精准匹配学科专业方向;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双轮驱动”、以品德和能力潜力“并驾齐驱”为目标的人才选用评价机制,有效促进人才引进的适配度。
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做到育得优。学校打造多元化、进阶式培育模式,聚焦需求定向培育,扎实推进“龙山创新复合人才培育支持计划”,构建“学术骨干—优秀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金字塔形人才成长路径,加强后备人才分类、分层选拔和重点支持,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注重团队精准培育,实施学科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将团队作为孕育人才的重要载体,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培育标志性人才。强化高层次人才岗位管理,定制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实施特殊支持计划和长周期评价,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全面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做到用得好。学校持续完善绩效分配方案,重点向关键岗位、创新工作领域和标志性成果倾斜,形成动态调整、适度竞争的薪酬激励机制;同时建立成果分级管理、分类评价体系,鼓励标志性成果产出,突出重点业绩牵引。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系列教师立足岗位、创新发展、贡献价值,实现人事制度对人才发展的正向激励功能。
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做到留得住。学校持续提升“尊贤爱才”的力度,打造“近悦远来”育人生态。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加强政治引领,注重沟通交流,紧扣人才关心的“发展大事”和“关键小事”,逐渐形成各类人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实施“支持人才发展十条措施”,从职业发展、生活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
夯实理论基础 注重研究实践相融相促
学校人力资源部先后组织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人才价值评估与薪酬匹配系统研究》(23RSJS040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基于PMC模型的四川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YB202502)、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24xnzd12)等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成效显著。
全面提质增效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渐显
学校人才工作实践表明,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布局。学校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突破。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次,2024年自主培养领军人才2人,实现该类人才本土培养零的突破;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青年人才9人,开创了人才强校战略新局面。目前学校人才底座更加厚实,已进入“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新阶段。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以“主动求变”的姿态,进一步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西科方案”,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贡献“西科力量”。
(作者:张飞 徐龙华 董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