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安全治理面临人口流动、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自2022年民政部、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居民生活更便捷、社区管理更智能、平安建设更高效等一系列成果。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方案。
智慧社区的首要价值在于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让各类安全隐患无所遁形。实践显示,依托智能水压监测等物联网技术,能提前发现供水管网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潜在风险,及时预警维修;汇聚智能门禁、车辆管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等海量数据,可以有效提升对社区治安态势的感知能力……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因地制宜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采集基础数据,搭建智能模型,科学配置资源,让社区安全治理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范。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要让居住其间的群众享受到安全、便捷的生活服务。当老人通过扫码预约就近办理户籍等业务,当餐饮店主在信息平台完成消防自查,当在线医疗方便失能人士居家就诊,社区居民的不同诉求全部汇聚到统一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得到高效响应,科技赋能的美好图景便清晰展现。已有经验启示:要建设智慧平台,创新政务服务与供给方式,推动卫生、医疗、养老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构建便民生活圈,聚合社区周边商超、家政等资源,打造数字生活新场景。
智慧社区重塑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居民可通过手机软件便捷上报安全隐患、参与线上线下议事;社区管理者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应急演练;政府职能部门能精准获取社情民意、优化资源配置。新兴技术正在催化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公共治理,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需注意的是,智慧社区建设仍任重道远。再精密的传感器也无法替代邻里守望的温度,再强大的算法也难以取代社区人心的凝聚。技术迭代并非万能解药,建设过程必须严守两条铁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底线,因地制宜与有序推进是准则。只有尊重民意、汇聚民智,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水平差异,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智慧社区赋能美好生活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