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眼下正值南海伏季休渔期,爱吃海鲜的广东人,在休渔期要如何继续实现“海鲜自由”?不久前,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再次被提及。
建设海洋牧场,顾名思义就是把“牧场”搬到海上,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海上牧养。作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海岛数量位于全国第三,海洋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再加上传统的海洋捕捞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鲜消费需求,向深蓝挺进,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成为广东实现“海鲜自由”的重要一环。
这份“海鲜自由”,折射出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湛江东海岛海域,总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的“恒燚一号”,可同时养殖120万至240万斤金鲳鱼;今年5月在江门下水的“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可养殖金鲳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预计年产5000吨鱼;汕尾海域,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以科技赋能,致力于遴选、培养适合深远海养殖的高价值鱼种……这些“海上堡垒”不仅向海洋拓空间,更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将海鲜供应从“捕捞时代”推向“耕海时代”。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增速再创十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带动了渔业提质增效、渔民增收致富。
这份“海鲜自由”,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征程。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海洋牧场建设成为沿海地区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到2030年,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巩固;到2035年,全面建成“粤海粮仓”,海洋渔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沿海各市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装备研发制造合作链、冷链物流合作链、精深加工合作链等,推动关键环节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技术和资源,形成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整体合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鲜自由”这件“小事”,背后是广东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从满足“一省之鲜”到丰盈“一国之仓”,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定将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一个海上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