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航
我在四川凉山金阳县城的峡谷旁,看到了几棵盛开着金色花的大树。与广州的木棉树类似,这种花开时没有几片绿叶,花儿却是一簇簇的金黄。问当地的彝族老乡,都说不出此树此花叫啥名字。同行的队友就地取材:就叫“金阳花”吧。
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这金阳花学名叫银桦,原产澳大利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的西南、岭南和华东地区也有。银桦喜光、喜温、喜肥且耐旱,树皮有治肺风毒散瘀功效,树材坚硬耐腐朽,可供建筑、家具及雕刻,还能净化空气……
真是好树、好花!可惜“养在深山人未识”,如果移植到城里,一定是既环保又美观的景色。就像我们这次进彝山要看望的受助贫困学生一样,在穷困的生存环境中也能不畏艰辛、朴实倔强,迎着阳光、蓬勃向上。
13年前,江西南昌第10中学8856班几十位同学,开始合力资助金阳县贫困中小学生上学。“云班长”朱敏大学毕业到广东佛山电台当记者,继续延续着助学组织工作。这些年来共发放52万元助学款、资助30多名孩子读书。相隔10年后,朱敏等热心人第二次远赴金阳,走访受助家庭,了却遥远的挂念。我作为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的“团长”,有幸同行,自驾跋涉1400余公里,一路唱着“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来到这金沙江畔。
金沙江穿行在横断山中,两岸壁立千仞,过去交通十分不便,现在略有改善,高速公路明年就通金阳。金阳县在金沙江北,与云南省昭通隔江相望。县城天地坝镇建在峡谷两侧,道路七弯八拐地顺着山势延伸,一座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飞架起两边通道。周围的山腰和山头上,分别“挂”着各个乡镇和彝村。孩子们上学,少不了要在公路和山道上穿行。我们走访受助学生家庭,也是乘车、步行并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才能抵达。尽管如此,孩子们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还是阳光、开朗,一如峡谷旁银桦树那灿烂的金阳花。
贾巴里扎的家在海拔2000米的山顶,这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彝族姑娘,已受朱敏阿姨等热心人资助了4年读书费用,学习成绩挺好的。她家几天前刚遭冰雹袭击,瓦房顶被砸出一个个洞,往里透的阳光照亮了贴在土墙上的奖状,无声地诉说着孩子读书的勤奋。贾巴里扎欣喜地接过朱敏阿姨送来的新书包,与父母一起捧上彝家特产乌洋芋(土豆),招呼大家共进午餐。这是我在彝族乡亲家里吃的第一顿午饭,以前也曾在瑶家、壮家和蒙古族、鄂温克族受助学生家里进餐,一样的简朴、温馨。饭后,都不忘把饭钱装进红包,塞给家里的老人。
阿日白强与他兄弟早早守在山路岔口,手里拿作业本作记号,等着朱敏阿姨到来。“阿姨,我家在山顶上。”他指着远处几间房子说。我们走了近1公里的泥泞山道,在青花椒林旁进了他家。这里海拔也有2000多米,可以清晰看到对面山上邻村的房屋,风景两边都好。屋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只有火塘旁的塑料凳子是新买的,专为我们到来而准备。父亲阿日卜格挑着全家生活的重担,母亲在家照顾年老多病的奶奶,5个孩子加上姑姑家的女儿,一家9口虽不富足,却过得和睦温馨,该上学的都能圆梦。这样的家庭也培养了阿日白强既热情又细心、既向上又向善的品格,小小年纪就知道担心朱敏阿姨走山道容易滑倒也容易迷路,执着地又把我们送回公路旁,才依依不舍道别。
马依足中心村的贾宇,住在县城移民新村旁的土坯房里。三个男孩的母亲子作,一边往火塘里添柴,一边忙不迭地说着感谢朱敏阿姨资助小贾宇上学的话。贾宇的父亲却不善言语,坐在一旁憨笑。子作瘦削的脸在火苗照耀下,愈加显得俊俏。我感慨地说,“您穿上彝族服装,一定也是一朵灿烂的金阳花!”子作听了非常开心,回房间换了彝服,与大家合影,还让朱敏阿姨和同行的晏红霞、汪滨轮流穿上,依着屋内的木梯和门框照相,过了一把“彝族姑娘”瘾。
晚上,我们在县城见到已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贾日拉日、孔约尾、陈只坡、金拉惹。他们和另外10位受助学生完成了大学或大专学业,分别考入公务员队伍和医院、疾控中心事业编制,成长起来了。连续13年坚持牵头联系助学工作的白里呷,也忍不住夸奖这些争气的孩子:“他们把朱敏阿姨等热心人的资助作为不竭动力,一步一拼搏,在求学路上踩下深深足印。终于学业有成,走出困境迎来新生活。”其实,在本土成长起来的彝族干部白里呷何尝不是这样,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乡镇走向县委宣传部,懂得山里孩子的苦衷,也懂得奋斗的艰难。他和孩子们一起,在陡峭山崖上用读书踏出一条人生的新路。努力向上、向善,才能成就自己,也帮助别人锻造出壮美的人生,就像那树昂扬向上的金阳花一样。
原来,金阳花还可以用壮美来形容。
回程路上,我们在普格七里坝看到了遍野的索玛花、在西昌航天北路看到了满树的蓝花楹。索玛花、蓝花楹与金阳花同季节开放。人们不辞劳苦跋涉千里,去追逐秀丽的索玛花、观赏娇艳的蓝花楹,我却怎么也忘不了那开得璀璨、开得壮美的金阳花。
上一篇:名家戏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