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当前,贵州瓮福江山3200亩磷化工项目正加快推进,首期将于10月投产。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采用华为数智系统及中控TPT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化工新标杆。
数字赋能,产业数字化。今年以来,黔南州加快数字赋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加快三次产业“智改数转”,推动实体企业转型升级。
工业增智安全高效
6月23日,记者在穿岩洞矿开采现场看到,工人正远程操控破碎地下300米深处的矿石,随后由智能化无人运输系统自动提升至地面。“智能化开采可显著降低作业风险。”矿区技术设备指导人员曾祥举表示。
作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单体露天磷矿山,穿岩洞矿正深度推进智能化革新:采场及排土场边坡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控稳定性。同时,运用无人机AI识别技术巡查边坡、台阶、车辆及截排水系统,探索安全监控新模式。
智能化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智能化极大提升了生产效能——矿区最高处的万吨级智能选矿中枢,将分离的六类精矿浆经封闭管道直供下游,依托湿法磷酸分级萃取技术,矿石利用率突破90%瓶颈,实现资源高效转化。
磷矿全链条智能化实践正向产业链纵深延伸。50公里外的瓮福集团智慧工厂,通过5G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能系统,实现高危区24小时无人监控、能耗精准管控及安全预警,推动生产效率提升25%、运营成本降低22%、无人化率达90%、安全管理效能提升70%。
围绕新型工业化谋发展,智能化已成为黔南工业的核心引擎。目前,黔南以现代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推动瓮福磷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300余家生态企业。
数字农业提质增效
1月至5月,位于贵定县的山王果5G智慧工厂生产的刺梨饮品销售额较去年实现翻番。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剑告诉记者,业绩增长与数智赋能密切相关。工厂内的智慧大屏能实时更新订单数量、用户数据、经销商规模等信息。“这使我们能及时洞悉市场需求、反应数据变化,通过数据化分析与运营将重点产品打造成爆品。”李剑说,山王果还将公域流量运营和品牌建设,延伸至构建客户个人档案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客单价和复购率。
与此同时,罗甸县3万亩火龙果正值田间管理关键阶段。当地运用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植保无人机开展精准作业,通过实时分析火龙果长势,实现精准管护,为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同样在田间地头,三都自治县积极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通过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栽插,全面提升水稻种植效率和质量。截至目前,已完成中稻移栽15.64万亩。
而在都匀毛尖茶叶核心产区,对环境、土壤、虫情等进行智能监测的设备随处可见。这些设备与远程技术协同发力,实现茶树生长环境精准监测、病虫害智能预警与早期防治,共同构建“茶园可视化监管一张图”,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
推进农业现代化,黔南州以茶产业等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数字化项目,构建覆盖从种植、生产到品控、仓储、营销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体系,全方位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AI伴游”智慧旅行
“我们5个人,有老人小孩,暑假到贵州旅游,请帮我推荐路线。”6月初,北京游客林凌通过“一码游贵州”小程序向AI智能体“黄小西”输入需求。几秒钟后,“黄小西”便生成了一份包含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等景区的定制路线,并贴心提示:“贵州景点分散,建议包车或选直通车;饮食偏酸辣,可提前请餐厅调整口味。”
作为贵州旅游的“AI伴游大使”,“黄小西”以独具特色的虚拟形象和强大功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一码游贵州”3.0平台。它能提供行程规划、线下导览、智能订购、游记生成等全流程服务,成为游客探索贵州山水与民族风情的“数字向导”。
而支撑“黄小西”高效服务的,是黔南强大的文旅数字底座——该平台已汇聚沉淀高达21亿条文旅交易数据,涵盖景区、交通、住宿、消费等多维信息。这一数据池为“黄小西”的行程规划精准性、服务响应实时性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贵州省旅游大模型唯一试点,黔南州正加速推进旅游场景化应用,同时加强政务外网、算力设施、黔南数字底座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推进涉旅数据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数据授权与开发利用监管,保障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