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牛伟坤)昨天,“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展。截至目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及成员单位累计拍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少数民族珍贵文献等各类文献近20万种、8000余万拍。
缩微就是用缩微照相的方式,将原始文献缩小后存储在感光材料上。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拉开全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文献资源的序幕。作为一种高度安全的文献保存方式,缩微文献理论保存寿命可达500年以上,成为中华文脉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
文献是如何成为缩微品的呢?观众在展厅里可以找到答案。展厅内,缩微拍摄机、缩微胶片冲洗机、缩微胶片阅读器等技术设备亮相。展览特别设置了“胶片阅览区”,观众可通过缩微设备直观感受缩微胶片的真实细节。
敦煌遗书缩微胶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贞观政要》缩微胶卷等同时展出。
国图副馆长张军说,未来,中心将构建起更高安全等级的战略储备空间,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缩微体系。同时,中心也将开发沉浸式展览、主题游戏等多元化产品,积极拓展缩微文献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场景。
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免费开放,将持续至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