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正在热播。
腾讯视频《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友2》)于2025年6月27日播出,以“从田间到荧幕”的跨度,将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生样本编织成一场充满时代体温的语言盛宴。这档节目不局限于传统脱口秀的娱乐属性,而是通过新农人、消防员、电竞解说等跨界选手与何广智、Kid(基德)等资深脱口秀演员的碰撞,让观众在笑声中触摸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层次感——那些扎根生活土壤的真实故事,以脱口秀为媒介,完成从个体经验到集体共鸣的价值传递。
多元人生样本的舞台呈现
从田野、火场到荧幕的生动叙事
24岁的新农人“大鹅”将“农的传人”的身份演绎得既接地气又充满理想主义。
《脱友2》构建了一个超越娱乐框架的社会切片展示舞台。当24岁的新农人“大鹅”穿上为上海的“洋气”而买的新鞋登上舞台,她鞋里曾经的泥土与此刻台上的灯光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个本科学种子工程、研究生研究果树的女孩,将“农的传人”的身份演绎得既接地气又充满理想主义——她以袁隆平为精神坐标,将课堂延展至“一带一路”,在异国的示范园里“硬是把专家指导干成了劳务派遣”。她的幽默自嘲之下,藏着新农业人将技术化为行动力的使命担当。节目主持人张绍刚敏锐捕捉到这一群体的蜕变:“新农人,和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农民’是不一样的。”
消防员“二哥”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城市守护者的故事。
在“大鹅”展现农人新貌的同时,消防员“二哥”则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城市守护者的故事。小时候燎荒导致爸爸被罚6000元、玩炮仗炸伤妈妈的“劣迹”,与2014年消防生涯中无数次“第一个下车”的勇毅形成奇异的生命张力。他直言“消防员没那么高大上,我没想过奉献但也没想过后退”。去英雄化的真实表达,打破了职业叙事的崇高滤镜,让观众看到了危难时刻的凡人之勇。当他的故事与管泽元这位跨界电竞解说的感受重叠——后者坦言“越了解脱口秀越发现不容易说好”,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体验却共享了“专业背后的艰辛”这一底层逻辑。管泽元从电竞解说到脱口秀舞台的跨界,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唤醒对语言表达这门手艺的重新敬畏。那句“大家都会说话,但说好很难”的感慨,也是所有职业人对专业精神的共同认知。
老选手何广智回归后以成熟表现焕发职业生命力。舞台的另一端,老选手何广智的回归则展现了成熟脱口秀演员的职业生命力。曾被称为“穷鬼脱口秀天花板”的何广智,上一季表现相对低迷,又因被拍到出行坐头等舱引发了“富裕后能否保持创作的真诚”的讨论。但他在本季节目开场的精彩表现,证明了自己不讲“穷鬼脱口秀”依然可以很牛,其生命力恰恰源于对生活本质的持续洞察。何广智的蜕变与新人选手的原生力量形成互文,共同验证了脱口秀舞台的包容性:无论是田间的泥土、火场的烟尘,还是解说席的激情、都市生活的变迁,只要扎根真实人生,就能在脱口秀舞台上绽放独特的光芒。
现实生活的深度解剖:
在笑声中感受时代的精神脉搏
《脱友2》的野心不止于呈现多元的人生样本,更在于通过这些样本解剖当代生活的精神内核。节目的slogan“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在女性选手们的表达中转化为对社会议题的温柔叩问。王大刀用舞台剧式的脱口秀告诉大家,女性的美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表达真实的自己而感到羞耻;小雪以家庭主妇身份登台,勇敢打破“家长里短”的刻板印象。她坚持展现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立体的生命维度——“家庭妇女不止有A面,还有B面、C面、D面……”在这个年轻观众或许陌生的议题里,打开了被日常遮蔽的丰富性。
Kid(基德)关于“大城市与老家”的思辨则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焦虑。他体内“苏北基德”与“沪漂基德”互相缠斗也互相支持,如同无数漂泊者的内心缩影。上海阿姨年夜饭的安慰与老家亲情的召唤,让现代都市人无法回避的精神拉锯战具象化了。李宇春称赞的“生活化细节观察”,被他在脱口秀表演中演绎成对“选择自由”的期许:祝福想离开的人都有勇气,也希望留下的人都有理由。这种不做价值判断的中立表达,既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尊重,也让脱口秀成为理解时代精神困境的桥梁。
连续7年参赛的广东人江梓浩视舞台为传播粤语文化的起点。脱口秀“老兵”江梓浩的坚守,则更像一场文化自觉的漫长跋涉。作为“看上去毫无天分”却连续7年参赛的广东人,这次在《脱友2》里以对粤语文化黄金年代的深情回望震撼了观众。赛后“希望粤语文化重新辉煌”的发言,更是超越了个人表演的范畴,成为乡土文化自觉的注脚。他视舞台为传播粤语文化的起点:“我来到这个节目,就是踏出去的第一步,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有人在做这件事。”他也坦言,是线下粤语脱口秀演出的积累让自己不会因为舞台上五分钟表现的好坏而动摇初心。“喜欢就会一直做”,正是这种纯粹的热爱让脱口秀摆脱了竞技的功利性,回归到表达本身的魅力。
此外,Seven(赛文)对职场老板跟风AI的吐槽、韩大狗的酒店细节观察,这些看似碎片化的表达,共同编织着节目对生活的细密关照。当AI给职场人带来的困惑通过脱口秀被幽默呈现,当快捷酒店的荒诞细节被放大解构,这些日常场景的陌生化处理,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陈鲁豫所说的“让大家听到不同行业的故事是节目的使命”,也通过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深度解剖得以实现——脱口秀不止给观众带来快乐,也成了洞察社会、理解时代的工具。
从大鹅“新农人”的使命担当到江梓浩的粤语情怀,从“二哥”的消防记忆到Kid(基德)的城乡抉择,当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烟火味道的故事得以在舞台上讲述,脱口秀也就超越了娱乐产品的属性,成为记录时代的语言档案——每个平凡生命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每种真实的生活都值得被讲述。在这个意义上,节目中的每一次捧腹大笑,都是观众与生活的一次温柔击掌;每一段含泪的共鸣,都是时代体温在语言中的悄然传递。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