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毛瑜琼 文/摄 通讯员 汪涛
6月24日,浙江泰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康药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身着深蓝色洁净服的工人正监控着全自动制剂设备。传送带上,刚刚下线的“肠炎宁咀嚼片”排列整齐着,而隔壁车间的红茴香注射液生产线也在运转。“去年10月试生产至今,我们已恢复7个剂型的生产能力。明年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3年到5年内冲击10亿元规模。”公司董事长侯达指着中控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语气中难掩激动。
这场从破产清算到产业涅槃的蜕变,始于开化农商银行开出的“金融诊疗方案”。这家始建于1973年的老牌药企,曾是浙江省13家重点中药企业之一,拥有9.7万平方米厂区、7条GMP认证生产线及60余个药品批文。然而,由于2017年厂区搬迁扩建、销路中断等原因,企业现金流链条断裂,2023年5月正式宣告破产时,该企业拖欠开化农商银行贷款本息超5100万元。
“企业就像蒙尘的珍珠,核心技术和批文价值仍在。”该行客户经理夏楚乔翻开泛黄的尽职调查报告,“我们测算过,仅红茴香注射液等独家品种的市场潜力就超亿元。”2023年7月,开化农商银行联合法院启动“司法重整+资本牵线”双轨策略:一方面推动破产资产依法拍卖,协调债权人会议将重整投资款支付期限延长,为接盘方争取融资窗口;另一方面联合县政府组建“招商专班”,带着企业资质清单奔赴杭州、绍兴、山东等地对接资源。
转机出现在与浙江古力奇控股集团的谈判桌上。开化农商银行创新提出“承债式收购”方案:新企业以承接债务的方式收购泰康药业资产,既化解历史欠账,又让浙江古力奇控股集团获得现成生产线。“这种模式让我们省去3年建厂周期,光设备投入就节省1.2亿元。”侯达回忆,从2024年9月开始,开化农商银行累计给企业发放了7600万元贷款,让生产线重启,停产两年的生产线终于轰鸣作响。
如今,泰康药业已完成脱胎换骨:通过数字化改造,针剂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40%,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后产能将达破产前的10倍。依托浙江古力奇控股集团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泰康药业也打开了销路。
“银行没把我们当‘坏账’处理,而是当‘病人’医治。”侯达告诉记者,“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匹配后,资金周转率提升了35%。”这种“金融诊疗+产业嫁接”的模式,让开化农商银行在化解不良贷款的同时,意外培育出一个区域经济新标杆——曾经的“破产企业”正蜕变为浙西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
记者手记
泰康药业的重生,系金融“望闻问切”里的破茧智慧,这恰似一堂生动的金融 “诊疗课”:当企业遭遇“急症”,金融机构简单的“断贷截肢”只会导致企业的“器官衰竭”。开化农商银行实行的“双管齐下”,实则是“望闻问切”后的精准施治——“望”产业根基,“闻”市场需求,“问”困局根源,“切”破局关键。这便印证了一个道理:普惠金融的真谛,不仅是发放贷款的数字,更是激活“死资产”的智慧——当金融机构愿意做“破壁人”,当政府部门甘当“牵线者”,那些被暂时困难掩盖的产业火种,终将燎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衢江零工市场智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