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在皇姑区舍利塔街道太平社区,总能看到一个肩挎帆布包的身影穿梭于楼宇之间。这个不起眼的帆布包,是太平社区党员中心户崔胜祥的“移动办公室”,里面装着他退休不退志、为居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无数琐碎却温暖人心的“百家事”。
◀送学上门 银发映初心▶
对于社区里几位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来说,崔胜祥的帆布包就是他们的“学习资料库”。包里常年备着最新的党报党刊、学习资料和笔记本,无论寒冬酷暑,崔胜祥都坚持定期上门送学。在卧床老党员刘庆云家中,他耐心地为老人朗读相关文件,细致地讲解政策精神,并认真记录下老人的心得体会。“小崔一来,我这心里就亮堂了,躺在床上也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刘庆云感动地说。一本本已经写满的学习笔记,承载着崔胜祥退休后依然心系党组织、确保党员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心。今年以来,他已累计为老党员送学上门20余次。
◀桶边督导 余热促文明▶
清晨的垃圾投放点,是崔胜祥的另一个“服务阵地”。在他的帆布包里,常年备着手套、抹布和自制的垃圾分类图解小卡片。看到有居民混投垃圾,他会戴上手套,亲自示范分拣垃圾;遇到困惑的居民,他便掏出小卡片耐心讲解。“一开始觉得他管得宽,后来看到小区环境确实变好了,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居民李女士坦言。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较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们混投垃圾的习惯。如今,该投放点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大幅提升,环境整洁有序。
◀移动调解 长者化纷争▶
邻里纠纷、家长里短,也常常被崔胜祥“装进”自己的帆布包。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和潜在的矛盾点,一旦有矛盾纠纷发生,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久前,一居民家楼上住户水管老化渗水,导致楼下新装修的房屋受损,双方争执不下。崔胜祥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居民家里,仔细勘查现场、记录双方诉求,还不时翻看本子上的过往记录,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在居民中的公信力,耐心劝慰居民。他主动联系维修人员进行评估,最终促成双方平摊费用、握手言和。“多亏了崔叔,不然我们两家真结怨了。”楼下住户感慨道。这个帆布包,成了老党员化解邻里矛盾的“润滑剂”。
◀便民代办 桑榆暖民心▶
面对社区里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崔胜祥的帆布包又化身“便民代办点”。他主动收集老人医保费用代缴等实际需求,发挥自身熟悉流程、时间充裕的优势,帮助老人办理费用代缴等事宜。独居老人赵奶奶握着崔胜祥的手说:“小崔啊,有你帮我们办事真是方便多了。”这小小的帆布包,承载着老人们对便利生活的期盼,架起了老党员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崔胜祥肩上的帆布包越来越旧,磨损的痕迹越来越深,但它承载的分量却丝毫未减——那是社区居民的信任与托付,是一名老党员沉甸甸的奉献与担当。这个被磨出岁月痕迹的帆布包,丈量着崔胜祥从自家门槛到群众心坎的每一步,无声地诠释着一位老党员如何在基层治理中持续发光发热,将党的温暖和细致服务,精准送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