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在浦发银行的浦发转债即将到期的关键时刻,“信达系”多家子公司携118亿及时救场,信达投资也因此进入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
整个过程仅用时3天。
第一天:6月25日,信达证券通过其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通过上交所系统累计增持浦发银行可转债1.18亿张(占发行总量的23.57%)。
第二天:6月26日,上述资管计划将所持浦发转债全部转让至信达投资账户,信达投资成为浦发转债的持有主体,交易涉及债券面额达117.85亿元。
第三天:6月27日,信达投资将持有的“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合计转股股数为9.12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3.01%。
至此,信达系完成对浦发银行的驰援,使得银行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信达投资进入该行前十大股东序列。
此次交易的特殊性在于其时间窗口。
2019年10月底,浦发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5亿张可转债,每张面值100元,对应发行总额500亿元,期限6年,债券名称为“浦发转债”。
目前,距浦发转债到期仅剩4个月时间,仅有144万元浦发转债转为该行普通股,未转股占比高达99.9971%。对于银行来说,可转债成功转股才能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若无法在到期前实现转股,银行需兑付到期本息。
对于浦发银行来说,将面临近500亿元的现金偿付压力,这对其资本充足率(12.98%)将构成显著挑战。
AMC驰援银行新模式
面对上述情形,此前主要的救场操作是银行或发行机构股东以可转债转股的方式增持股份。比如今年3月,中信银行400亿元转债到期兑付摘牌前夕,控股股东中信金控将所持263.88亿元“中信转债”全部转股,最终摘牌时转股率达99.86%。
2023年,“光大模式”诞生:AMC作为新的战略股东购入可转债转股,可解银行燃眉之急。
2023年3月,光大银行300亿元可转债也面临即将到期。中国华融于3月8日、9日累计增持近1.22亿张光大转债,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达40.56%。
在光大转债的最后转股日3月16日当天。中国华融把所持1.4亿张光大转债全部转成该行普通股。最终,光大转债最终达成大规模转股,未转股的光大转债占比仅24.23%。直接减轻了光大银行到期偿付压力,又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
转股完成后,中国华融持有光大银行约41.85亿股普通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超7%,成为第四大股东,并向光大银行派驻一名董事,也是五大AMC首次成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主要股东的案例。
双赢局面逐渐打开
原中国华融、中国信达这样百亿资金巨额投入也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最为直接的是,参股上市银行有助于当期及未来的盈利表现。且参股市净率较低的银行更有利于提振其当期盈利。此外,对于已经参股的银行,AMC也存在进一步增持的可能。
比如中信金融资产在2024年的投资计划中又分了40亿给光大银行。同时,光大银行也给了中信金融资产220亿的授信额度。
而这种双赢的局面支撑着AMC的投资之路越走越宽。
除了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之外,还有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
2025年,中信金融资产已经三次增持中国银行股份,截至目前,持股比例达到17.13%,并向中国银行派驻一名董事。
截至目前,长城资产对民生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3%以上,副总裁郑海阳于日前被提名民生银行董事候选人,有待金监总局核准。
可以说,这既是AMC参与银行资本运作的延续,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创新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