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向上比较永远会觉得不如意,向下比较则会觉得自己还可以。简单来说,多数人的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和情境依赖性。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幸福诉求,避免陷入“永远不够好”的循环中。
有一段时间,我极度向往田园生活。也许是在高压的环境中待久了,我感到困顿疲乏,头脑也开始麻木。我以为别处才有更好的风景。于是辞去了干了十年的老本行,去一个有机农场做新媒体运营。每天踩着点儿上班,满怀期待,以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就在眼前。
任何选择都需要对等的代价
后来,我发现田园里的惬意和诗意只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要面对产品卖点分析、新媒体推广效果、数据反馈以及农场效益不好等严肃问题。我必须沉下心来用心学习和钻研,才能勉强胜任这份工作。
那时,我有个亲戚总是抱怨她的生活现状:老旧的小房子、不稳定的收入、大龄生子、文化程度不高、育儿的烦恼……总之,生活太难了。他们夫妻俩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对比周围的人,亲戚总是悲悲切切地诉说自己命不好,过得穷酸,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然而,一场大病让她顿悟: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隐形财富。从那以后,她总是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啃馒头、喝粥、吃青菜,也能把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如今,她彻底从之前的情绪黑洞中走出来了,懂得了如何平衡生活。缺生活用品时,她学会了用拼多多拼单;不开心时,她会自己出门转转,排解不好的情绪。没有好车好房,一样能把生活过得简单快乐。
其实,任何行业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用尽全力去工作,同时在恰当的时候让身心得到休息和娱乐。调整好心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才能精力充沛地进入下一轮循环。有心理分析师指出:许多人把“逃离当下”当成解决生活困境的“万能钥匙”,却忘了任何选择都需要付出对应的代价。
避免陷入“永远不够好”的循环
2015年,郑州的女教师顾少强写了一句辞职信火爆全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豪情一时引起许多人共鸣。十年后,人们发现这位“流浪教师”又回到了河南郑州,重新做回心理咨询教师这个老本行。有网友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面对质疑,顾少强在微博上回应:“看遍北欧极光后,我反而看清了黑板前的那个自己最自在。”有人解读说:“这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经历扩张后的重新锚定。”
这些故事背后都藏着相同的生活密码。正如某心理学家在“适应水平理论”中所说的,人类对幸福感的判断往往基于比较而非绝对值。我们在评估自己是否幸福时,很少依赖客观标准,而是更多地通过与他人或自身过往的比较来形成判断。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向上比较永远会觉得不如意,向下比较则会觉得自己还可以。简单来说,多数人的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和情境依赖性。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幸福诉求,避免陷入“永远不够好”的循环中。
我在有机农场工作那几年悟到了一个道理:学会平衡很重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渐渐接受了推文没写好、蔬菜会烂掉、客户会走掉的事实。但农场生活的确给予了我更好的生活体验,让我了解了有机种植就是让蔬菜自然慢生长,还原食物的本味原来如此美好。农场被兼并重组后,我也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并在市郊开垦了一块菜园子。每逢周末,我都会与爱人去郊区种菜栽花,放松身心,释放情绪。该放松时彻底放松,该上班时也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投入,心中再没有那么多杂念。
掌握“动态平衡”的奥秘
有研究发现,那些真正获得生活满足感的人都掌握了“动态平衡”的奥秘。他们像熟练的杂技演员,知道何时该收紧身心,何时可以舒展肢体。
就像顾少强,她旅游回来后把环球见闻编成了地理教案,让课堂成为连接远方的桥梁。她的教案里总是夹着张旅行照片,既提醒自己见过多大世界,也确认此刻站在哪里。生活的天平从不会自动平衡,需要不断添加理性的砝码。我有一位邻居张姐也是一位生活“平衡家”,她在菜市场开了一家粮油店,她的平衡秘诀是“晴天多坚持出摊,雨天多陪孩子背课文写作业”。懂得调节生活,就没有那么多遗憾。
我婆婆家在市郊的贾鲁河岸边,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每到周末都会带孩子去河边烧烤野炊。他们留出一些时间观花赏景,既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求,也放松了自己绷紧的神经。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实则是精心安排的生活算法。
或许正如那则古老的寓言所说,寻找幸福的人问智者哪里是最好的地方,智者回答:“这里不错,那里也不错,但最重要的是——你在哪里都能找到‘不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平衡也不是静态的完美状态,而是一种随时调整姿势的能力。就像农人懂得看天吃饭、摆摊者知道察言观色、教师明白因材施教一样——最高级的生活艺术,莫过于认清现实后依然能找到让自己站稳的支点。
生活本就是远方和近处、理想和现实的平衡术。最终,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