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6月26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三中学的骨雕特色课堂上,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满都呼正在向同学们演示如何在骨头上雕刻图案。
6月26日,满都呼给孩子们上骨雕课。
作为第三中学每周一节的特色课,这次课堂有了新的变化,也是满都呼探索非遗进校园的一种尝试。这堂特色课,满都呼首次联合苏尼特右旗综合高级中学部分学生与第三中学骨雕特色班的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知晓非遗。
首次接触骨雕的学生对雕刻充满好奇,在满都呼的讲解和演示中跃跃欲试。
6月26日,老师讲得精彩,孩子们听得认真。
满都呼从事雕刻技艺已有25载。作为骨雕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满都呼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骨雕技艺当中。2013年,满都呼主动联系学校,将非遗带进了校园,并先后投入1万多元用于购买雕刻设备、器具。他意味深长地说,期盼更多年轻的目光能够读懂这份技艺的厚重,让青春的双手能接续这份传奇。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这堂课满都呼第一次尝试用国家通用语言给孩子们上骨雕课。“要让更多的人对非遗感兴趣,学会骨雕这门技艺,就一定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推介。你看,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满都呼笑着问,“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吧?骨雕好玩儿不?”
该旗综合高级中学学生张轶智高兴地说:“听明白了,我是第一次接触骨雕,从来没有想到在一块骨头上能有这么多奇思妙想的创意,生活中随处见到的羊骨、牛骨,收集起来做一些作品,我觉得特别神奇。骨雕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自己以后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中。”
6月26日,满都呼教孩子们做出来的骨雕作品。
课堂上,机器的轰鸣声与雕刻骨头声交织,奏响了动听的非遗乐章。“手要稳,用力过度就会断裂。”“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雕刻机一点点创作。”满都呼满脸笑容地行走在学生们中间,悉心指导,将他所学的骨雕技艺倾囊相授。看到学生们一脸真诚,认真地模仿创作,满都呼眼里闪烁着光。
“你看,孩子们的热情超乎想象,我也对骨雕技艺的未来充满信心。”满都呼说,下一步想联系旗里其他中小学和幼儿园,用国家通用语言开展骨雕课,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骨雕技艺,使其发扬光大。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巴依斯古楞
苏尼特右旗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爱娟
新闻编辑:杨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