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天才诗人李商隐与他的命运迷宫——《少年李的烦恼》新书分享会”不久前在北京举办。这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总编辑韩敬群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文史作家张向荣、《少年李的烦恼》作者马鸣谦一起围绕书中李商隐的生平与诗作、历史小说的现代书写等话题展开探讨,走进李商隐的世界,与历史相望,与古人对话。马鸣谦讲述了他创作这部小说背后的故事,分享了自己最喜爱的李商隐的诗作,也谈到了AI(人工智能)与历史写作的密切关联。
文学前辈的历史小说
帮我明确了创作方向
我是1970年出生的。自上初中起开始阅读外国文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成年后,我在上海和家乡苏州从事广告业、做管理咨询。人到中年,有一天我想,我的后半生是否还要延续这种生活?我大概花了一年时间整理思绪,确立了目标——关停公司,排除干扰,开始翻译英国诗人奥登的全部诗作,只做这一件事。
翻译奥登的诗,对我来说相当于一次修炼。有将近六年,我像面壁一样面对这位诗人,要降服英语、降服奥登,与此同时,也在计划写小说。
可能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作为中国的作家,仅仅阅读西方著作是不够的,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我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的书《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其中讲到,日本从严肃文学到类型小说、通俗小说,都大量使用了我国的历史题材,包括井上靖的《敦煌》等。这件事刺激了我,我决定与井上靖“对垒”,也写了一部敦煌题材的长篇小说,书名叫《降魔变》。这是一部类型小说,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一本《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小说选》,收录了鲁迅、冯至、施蛰存、李劼人等文学前辈的历史小说,那些作品给了我鼓舞,也帮我明确了创作方向。我确定要写三位诗人——杜甫、李商隐和白居易,构成“诗人传三部曲”。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李白?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出生于台北眷村的作家张大春,写过一部《大唐李白》。
创作前期的大部分基础资料出自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可能我们一下子进入杜甫诗的世界有点儿难,但如果从这部《杜甫评传》入手,从杜甫的生活进入,对杜甫这个人就会有一些了解。
小说写作毕竟不同于历史写作,需要加入很多感性的内容。我每天听大量的音乐,我喜欢奥地利音乐家马勒,他在晚年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生命即将抵达终点,但他创作出的音乐却能让听者感到振奋。我觉得,杜甫和马勒一样,他积聚起所有生命的能量,向着自己热爱的、只有他能看到的高点飞跃而去。2021年年底,我创作完成了以杜甫“峡中三年”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征旅》。
其后,我写了《唐诗洛阳记》。这是一部文学史话类作品,以洛阳为焦点,展开文学史的研究。我边写边学习,发现唐朝时洛阳虽然政治地位不及长安(今西安),但它在文化方面的牵引作用非常大。
李商隐的爱情故事
都写在他的诗里面
写李商隐,也同样是从收集资料开始,顺着前辈学者摸索出的路径,一步步向前探索。我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董乃斌先生非常熟悉,去他家拜访过好多次,跟他交流过很多。
学者苏雪林先生于1927年出版学术专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采用索隐钩沉的研究方法,考证了李商隐(字义山)与女道士、宫嫔等人的恋爱经历,开创了李商隐爱情诗研究的新视角。陈贻焮先生在1963年写出了《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1979年发表于中华书局的专刊《文史》第六辑中,他比苏雪林先生写得更完整,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动机——李商隐跟杜甫不一样,写李商隐,应该聚焦他的爱情生活。
李商隐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发生过三段爱情:第一段,他早年做过道士,十三四岁时,在洛阳北面济源的玉阳山,与一个比他还要小一点儿的女道童产生了一段朦朦胧胧的恋情。第二段爱情,是在他中举之后,进入长安,阶层改变,之前的爱情也要慢慢淡去,他娶了节度使的女儿。从他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判定,他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恋爱比较刻骨铭心,而忽略了对夫人的关心。第三段,是他与歌妓的故事,我也借用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李商隐的爱情经历,在他的诗中有很多的展现。
李商隐的诗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当代性,他用了很多心理的意象,还有一个要素是时间的回环,比如《夜雨寄北》,这首诗很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出现了三个时间点,这个技巧好高超,我认为这也是李商隐的诗耐读的原因之一。我想找到准确的小说结构,来对应李商隐的人生和他的诗。
《少年李的烦恼》这部小说是用六个短篇小说连缀起来的,后面还加上了李商隐“朋友圈”的证言,相当于一个采访,采访者是令狐绹,他早年与李商隐的关系特别好,后来产生分歧,两人慢慢疏远。通过令狐绹的视角,我们进入了时间隧道。
有人问我,假设你可以跟李商隐面对面地交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的答案是:我很了解李商隐,但李商隐不了解我,所以一开始我们只能相对沉默。李商隐喜欢六朝诗,我会从这个入口走进来,可能会像电影一样,画面徐徐展开,慢慢地开始与他对话。
靠阅读输入海量信息
创造力可以提升百倍
我从起心动念写“诗人传三部曲”就开始针对这一主题进行阅读,购买了大量的参考书。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还是要读书写对象本人的文本,因为除了他们自己的诗文集,其他资料都是二手的,需要过滤。老实讲,如果没有立志写“诗人传三部曲”,我很难有毅力去读完这些书,特别是白居易,留下了将近三千首诗,还有其他文章,体量太大了。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的话题热度很高。我有一个发现,AI的搜索记忆库是非常重要的获取基础资料的方式,由此我想到人类的阅读——每个人的大脑都在工作,阅读是最好的训练头脑当中“大模型”的方式。这就像我写历史小说,先要整理出创作资料集,广泛吸纳学术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认知。
我们这代人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后来出现了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再后来出现了电话、传呼机、手机、智能手机,又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代代技术升级,不断地飞跃、爆发。但我仍坚定地认为:阅读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原因是,如果我们的大脑思维全部依赖于外置的AI,人的主体性将会消失——我在哪里?我就不存在了。所以在AI时代,阅读的意义愈发重要。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人的主体性永远要放置在AI技术之前,这是非常重要的。主体性弱的人,就会被工具淹没;主体性强,AI会为你所用。
我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自阅读资料、辨析资料、梳理资料的过程。可能大家觉得,文艺创作靠的是个人的灵感、天赋,其实不然,它跟AI的原理一模一样,多训练我们的大脑“大模型”,也就是多读书、多输入,我们的创造力就会提升百倍。人间所有具有创造力的工作,其实都遵循着这样的原理,没有捷径可言。
作家写作,当然首先是为他自己而写,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但也要为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道中人而写。我希望同道中人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觉得,古典文学及学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年轻人都来了解我们的古典文学,站在古典文学的延长线上。
上一篇:养宠不掉链 家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