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市人民医院(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10的医生们,为患急性肛周脓肿的田阿姨施行了切除手术,竟从脓腔内取出了一根长约4厘米的鱼刺。
据介绍,田阿姨约一周前开始感觉肛门坠胀,症状越来越重,肛门旁边肿起了大包,疼得她吃不香睡不好,没有办法正常走路,不得已来到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就诊。接诊的许明月副主任医师查体发现田阿姨肛门右侧大范围红肿,触痛明显,诊断“肛周脓肿”,将其收入院治疗。住院后,王凯主治医师为田阿姨立即安排了相关化验及盆腔CT检查。她的白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值,盆腔CT提示“肛周巨大脓肿形成,并且脓腔内有高密度异物存在”。
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许明月立即联系了麻醉科、手术室,与王凯一起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中,从脓腔内引出约100毫升脓液,还取出了一根长约4厘米的鱼刺,原来这就是田阿姨得病的“罪魁祸首”。据家属回忆,大约半月前家里吃过一次鱼,这根鱼刺应该就是当时不小心吞下的,鱼刺穿破直肠诱发了肛周脓肿。所幸治疗及时,田阿姨很快康复。
许明月表示,日常工作中,遇到因吃饭疏忽误食异物就诊的情况并不少见,异物以枣核、鱼刺、骨片等多见。当异物顺着肠道到达肛门附近时,由于肛周肌肉平时处于紧缩状态,尖锐的异物就容易刺入直肠或肛管,引起肛周脓肿,出现疼痛、出血、感染等病症。肛周脓肿属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深部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浅部脓肿。20岁到60岁人群较为常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进食辛辣食物、饮酒、劳累,患糖尿病等引起免疫力低下的疾病、腹泻等都可以诱发肛周脓肿。该病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和肿胀,坐立、行走或排便时加重,深部脓肿可能会伴有会阴或腰骶部坠痛及排尿困难,病情严重时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生活中,经常有患者将肛周脓肿误认为“痔疮”或“疖子”,自行涂抹药物治疗,导致脓肿逐渐增大并向周围扩散,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肛周脓肿一旦确诊,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严格遵守医嘱,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脓腔清洁、饮食调整等处理。 通讯员 任民
上一篇:探索设计评论人才培养新路径
下一篇:养宠不掉链 家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