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颢/文 宋延康/图
你是否注意到,家中老人起夜时容易被拖鞋绊倒?社区里拄拐的老人突然踉跄?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人跌倒率为30%~40%,每年有40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至少跌倒1次,跌倒已成为老年人因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
一次看似普通的摔倒,可能成为夺走生命的“最后一跤”。今年6月9日至15日是我国首个“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专家提醒,跌倒往往意味着老年人身体、生活方式或周围环境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被低估的“致命一摔”
老年人跌倒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害致死亡的首要原因。99岁的刘奶奶跌倒后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因高龄合并肺气肿、脑梗等多重疾病,情况十分危急,送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肢骨伤科紧急治疗。入院后,该院通过MDT多学科(急诊科、骨科、内科、麻醉科、脑病科、ICU等)团队协作,在24小时内完成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入院48小时内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通过快速康复治疗,3天后患者可以下床站立行走活动,减少了长期卧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表面看是摔了一跤,实则是多重健康危机的导火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斌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社区老人年跌倒率18%(中国慢病研究数据),80岁以上人群跌倒率升至35%,其中10%~15%会导致严重损伤。髋部骨折1年死亡率达20%~30%,42%患者丧失独立活动能力。此外,跌倒还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约45%的老年人会出现“跌倒恐惧症”,导致活动减少,进一步引发肌少症。
跌倒风险藏在细节里
然而,超七成老年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跌倒只是意外”,实则跌倒与慢性病、药物副作用、身体机能衰退等多因素密切相关。王斌解释道,从病理生理因素来看,50岁后前庭功能每年下降1.5%,骨质疏松、肌力减退、药物、视力障碍等问题都会增加跌倒风险。从环境因素来看,超60%跌倒发生在卧室至卫生间路径,居家障碍物、湿滑地面、照明不足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另外,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心血管类药物和一些降血糖药的老年人也易发生跌倒。
如果老年人不慎跌倒,切勿急于起身。王斌强调,首先要评估伤情,缓慢活动四肢,若疼痛或无法移动应立即呼救。即使没有外伤,也需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如脑梗、低血糖等)。
预防老年人跌倒,王斌建议牢记“起床三部曲”:卧床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每周可开展3小时太极拳、八段锦或平衡训练,能有效降低39%的跌倒风险。
“主动防御”做好防跌措施
家中是老年人跌倒发生较多的场所,因此打造适老化的家居环境有助于预防老年人跌倒。王斌建议,家居装修时应选用防滑材质的地面,并保持地面干燥。在易湿滑区域铺设防滑垫。同时,应去除门槛、家具滑轨等可能导致绊倒的室内地面高度差。灯光照度要适中,灯具开关位置应方便老年人使用,避免因寻找开关而发生跌倒。此外,淋浴间、坐便器、楼梯、床、椅等位置应安装稳固的扶手,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撑。常用物品应放置在老年人伸手可及之处,避免他们借助凳子或梯子取物。床和坐具不宜过软,高度要适中,以便老年人能够轻松起身。家具摆放和空间布局要合理,保持室内通道畅通无障碍,减少绊倒的风险。
在南宁市青秀区建政社区,78岁的李大爷最近收到了免费发放的防滑拐杖。他高兴地说:“以前怕摔不敢下楼,现在拄着它,遛弯儿都敢走快点了。”这样的变化,是打造“15分钟适老化生活圈”取得成效的缩影。如今,南宁部分社区不仅加装了无障碍坡道,还鼓励子女定期为父母进行“居家风险扫描”,从细节处守护老年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