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老觉得胸闷,自己还回家休息了半天。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啊!差点就把命搭进去了!”日前,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姜先生(化名)回想起自己此次在德州市中医院进行急救的经历,有些后怕。
姜先生今年60岁,自觉身体硬朗。4月15日上午,他开车途中突感胸口憋闷、喘不上气……此时的姜先生并未意识到这是身体在发出警报。回到家后,他服用了一些降压药物便躺在床上休息,但胸闷、憋喘等症状越来越严重。下午两点左右,姜先生在家属的陪同下到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就诊。
看见姜先生大汗淋漓、喘息困难,急诊科医护团队迅速迎上前去,简单询问症状后,一键开通绿色通道,将他推至抢救室。意外却在此刻发生!姜先生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就连呼吸也骤然停止,现场气氛顿时紧张到了极点。医护团队迅速判断、分工有序,开始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第一时间熟练完成气管插管,利用球囊辅助通气,为姜先生的身体输送氧气。心电监护屏幕上,杂乱无章的室颤波形不断闪烁,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患者的心脏无法正常泵血,随时可能死亡!
“准备电除颤!”急救室内,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室颤波形消失!患者心跳恢复正常!”随着姜先生的自主呼吸逐渐恢复,意识也慢慢清醒,但真正的挑战还未结束。“心电图提示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必须尽快疏通堵塞血管,否则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危险。”在与姜先生的家属详细沟通后,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周人杰带领介入手术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方案,展开手术。
导管室内,通过冠脉造影检查,周人杰发现患者的前降支完全闭塞,这是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它的堵塞就像掐住了心脏的“咽喉”。凭借精湛的技术,周人杰小心翼翼地将导丝穿过闭塞血管,顺利植入支架,成功开通了堵塞的血管,恢复了心脏的血液供应。术后,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姜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导致急性心梗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很多,像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久坐、吸烟、饮酒等生活类因素,也会造成心梗发病年轻化。”周人杰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改善心梗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基石。因此,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刘珊珊)
上一篇:古茶树“家底”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