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月薪上万,吃不起面包”“随便拿几样就上百元,像金子做的”“现在面包比奶茶贵多了”……面包价格飙升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在奶茶、咖啡疯狂内卷低价的当下,烘焙赛道却反其道而行之,曾经作为大众“省钱早餐”的面包,如今正让不少消费者直呼高攀不起。
5月21日,记者走访昆明多家面包店观察到,10元以下的平价面包,基本只出现在超市、大卖场及街边传统糕点铺。商圈周边的品牌面包店内,15元以上的单品已成常态,部分主打线上销售的小众品牌,一袋吐司甚至标出六七十元的高价。以贝果为例,普通商超里2—5元/个的“亲民价”,在品牌门店摇身一变,直接飙升至10—20元。
顾客在烘焙店内选购面包甜点面包价格“水涨船高”
往日平价美食成“轻奢”
在日常生活中,面包和甜品是许多人的心头好,尤其是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然而,近年来,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对贵价面包的吐槽声多了起来。曾经平易近人的面包类甜点,如今似乎成了“轻奢”食品。一块简单的法式可颂、一袋普通的吐司,动辄卖到20元甚至更高。
面包店里的各式糕点记者实地走访昆明市区多家面包店发现,除普通超市、大卖场及街边传统糕点铺外,大部分面包的单价保持在15元以上,20—40元是此类面包店的主要价格区间,甚至有不少特色面包单品单价超过50元。
在位于顺城购物中心附近的一家品牌面包店内,一款新推出的日式生吐司售价28元/袋,每袋仅含4片切片面包,另一款招牌日式红豆包售价18元。店内除了一些基础款的小餐包价格在10元左右,多数热门单品都处于15—40元区间。其中一款榴莲千层吐司定价35元/个,店员表示:“这款吐司只在当下季节推出,使用的都是新鲜榴莲果肉,成本较高,所以定价也相对高些,但每天销量都不错,尤其是周末。”
烘焙店内的泰国小菠萝包还有一家主打“正宗法式手工烘焙技艺”的面包店,店内氛围充满法式浪漫。一款招牌的可露丽面包,外壳酥脆,内部柔软湿润,带有浓郁的焦糖和香草香气,每个售价20元。据了解,这款产品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低温烘烤,导致成本增加。还有一款招牌法棍售价18元/根,长度约40厘米。店员介绍,这款法棍选用的是法国进口面粉,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制作,每天限量供应,很多顾客为了买到新鲜出炉的法棍,甚至会在开店前就来排队。
22元/袋的吐司8元起步的吐司
消费者吐槽与追捧交织
在消费个性化的浪潮下,众多带有网红属性的小众品牌烘焙店悄然崛起,以独特的定位和高品质产品吸引消费者。在这类烘焙店里,面包甜点更是价格不菲。
例如位于文林街附近的一家烘焙店,铺面虽小,但装修复古文艺,仿佛欧洲的小花园。老板安先生介绍,店铺每周营业6天,目前主推纯手工夹心吐司,每袋售价58—70元,一袋内约有7片切片面包,且有多种口味供顾客随心拼搭。“我们的吐司配料表十分干净,原材料均选用新鲜优质的产品。目前店内80%以上的订单来自线上,销售范围不仅覆盖昆明同城,还有少部分配送至北京、上海等地。”安先生表示,为保证品质,店内吐司每日限量供应,平均每天在80—100条,每条即为一袋。
68元/袋的吐司据悉,这家面包坊主理人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经历,曾远赴欧洲和日本研习烘焙技艺。在制作面包时,选材极为考究,选用有“面粉界爱马仕”之称的北海道梦力B面粉,部分酵母更是使用自行发酵的天然酵母,从源头把控品质。
“我们主要面向小众消费群体,回头客占比很高,顾客年龄大多在25—45岁。”安先生谈道,当下消费者对食物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仅追求美味,更注重健康。因此,店铺始终秉持“品质为王”的定位,不求快速扩张,而是专注于将产品做精做优。未来,还将依据消费者反馈,持续开发更多新颖的面包种类,为顾客带来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超市内均价2.9元一个的贝果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面包价格飙涨,消费者们看法不一。在随机采访中,上班族陈女士抱怨道:“以前早餐买个面包加杯豆浆,10元就能搞定,现在随便买个面包就要十几元,天天吃真有点吃不起。”而小李却表示:“偶尔吃点贵价面包,当作对自己的奖励,只要味道和品质好,还是愿意买单的。”
市场分析
成本及消费需求变化等
助推面包价格上涨
业内人士指出,房租和人力成本、原材料差异、品牌溢价等都是推动面包价格走高的客观因素。记者通过走访观察到,从精致商圈里的品牌门店,到主打高端定位的网红烘焙坊,面包价格与店铺位置、装修风格、品牌定位呈现明显关联。位于繁华商圈的烘焙店,凭借优越地段带来的高客流量,结合精心设计的装修风格,营造出独特的消费体验,其面包价格往往显著高于普通店铺。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普通商超或传统糕点铺,连锁品牌或是带有网红属性的小众品牌,产品制作明显更精美,款式也更多样。
从事面包烘焙行业多年的杨先生表示,当下的面包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对面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奶油面包、豆沙面包等款式,转而追求健康、有机、低糖、无添加剂等多元化产品。这类新兴需求不仅提高了面包制作标准,也让原料选择更加多样、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追求日益强烈,面包店纷纷推出定制化服务和精美包装,品牌附加值随之增加,进一步助推价格上涨。
此外,品牌效应与市场营销手段同样不容忽视。众多知名面包品牌通过持续的广告宣传、社交媒体推广,将品牌价值转化为产品溢价。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面包本身,更是品牌所传递的生活方式与品质承诺。
另外一方面,一些精品烘焙的单价,介于日常消费与奢侈品之间,既能满足“轻奢”心理,又不至于造成负担。这些面包品牌通过精准拿捏消费者心理,十分懂得饥饿营销。
据凤凰网财经报道,B&C的原创惠灵顿牛排牛角包限购1个且不打折,稀缺性策略让消费者甘愿排队数小时,甚至催生了代购黄牛;武汉手作面包店“不晚”的面包,因为独特风味和限量供应,开团3分钟即排号超3000人次,消费者为了抢购,不惜定闹钟拼手速。这种“抢不到才珍贵”的心理,被品牌转化为饥饿营销的利器。
同时,贵价面包的社交属性,也在被无限放大。“纽约贝果博物馆”将艺术家的插画印在包装袋上,营造出一种上世纪纽约街头氛围感而广受欢迎;B&C的经典绿色包装袋在二手平台被翻炒,背上它似乎就等同于宣告自己的潮流身份。面包不再只是食物,更具社交属性,消费者为拍照分享而购买,为获得一种“圈层认同”而付费。
贵价面包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变化的产物,也是行业竞争与品牌塑造的结果。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追求品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理性看待产品的真实价值。
来源:都市时报
图文: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郑荣行
编辑:杨莉
审核:陈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