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张警 徐涛
黔金丝猴、贵州疣螈、务川臭蛙、梵净山冷杉、小黄花茶、荔波杜鹃……细数贵州“生态家底”,物种数量高达2.4万余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全民参与的深入推进,贵州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大戟科新种荔波野桐,为喀斯特生境植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样本。在兴义马岭河峡谷,菊科植物马岭河小苦荬被首次记录,其稀缺种群凸显了喀斯特峡谷生境的独特价值。
荔波野桐、荔波金丝桃、马岭河小苦荬、习水酢浆草、北盘江凤仙花等5个新物种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贵州的生物多样性版图。
“我们的目标是摸清那些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踪迹。”省林业局野生动植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朱惊毅表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新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广西火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种:白菊木、圆叶天女花、滇牡丹、密花石斛、文山鹤顶兰。
在保护体系方面,贵州已构建起“就地+迁地”两位一体的保护网络。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监测系统,通过5G技术、布设球形摄像机实时追踪黔金丝猴活动轨迹,并实时回传影像数据。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日趋完善,2024年以来已成功救护黔金丝猴、黑颈鹤等1530只野生动物。
植物保护同样成效显著。120株梵净山冷杉幼苗的野外回归试验正在进行,贵阳、黔西南已建立贵州山核桃、红豆树原生境保护点。以“七园一中心”为主体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已保存2486种植物,成为重要的绿色基因库。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故事会”“密林寻踪”等课程,让保护理念从课堂延伸至社区;茂兰保护区的“保护地+学校+社区”模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雷公山保护区将苗族习俗与现代保护手段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在顶层设计上持续发力。2023年出台的《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生态增值行动”核心任务,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年3月,又出台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个优先领域和28个优先行动。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易茂红表示,预计年底出台的《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进一步填补监管空白。
“贵州作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其保护工作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表示,从科学守护到全民共治,从政策引领到体系构建,贵州正以坚实步伐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上一篇:汤沟镇法治护航助发展
下一篇:网红街巷丰富路下月电力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