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编者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两者深度融合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从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从纳米新材料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到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在苏州工业园区,竞相涌现的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链式升级,层出不穷的产业创新需求倒逼创新能力效率提升跃迁,一个“硬科技”和“强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新生态正加速成型。
锚定“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园区正以国家级经开区“九连冠”、国家高新区第四的硬实力,助力江苏扛起“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新使命。系列文章深度解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园区经验,第二篇关注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
产业创新能够为科技创新价值实现提供方向路径,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环。围绕破解科研攻关聚焦重点不突出、产业链联合攻关不协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苏州工业园区瞄准产业需求集聚创新要素,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科技攻关,从需求端拓展深挖发展空间,推动创新链成果转化成最大经济效益。
从“齐步走”到“精准破” “以需定研”提升技术攻关靶向性
在2023年底苏州举办的纳米新材料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大会上,苏州英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提出,拟投入100万元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展“低温烧结纳米导电银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功率模块结构高温可靠性难题。项目启动约一年后,该公司获得“一种耐迁移低温银浆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授权,标志其在低温金属材料领域取得重要技术进展,有效提升从大尺寸触摸屏到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性能。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最终落脚点。以科技创新“牛鼻子”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要把创新成果落到企业发展、产业升级上,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怎么落?关键是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力量,面向市场需求凝练科技问题,瞄准产业痛点确定攻关方向,通过“以需定研”让创新更具靶向性,形成“企业和产业出题、多方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闭环。2025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项主要任务,聚焦“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明确提出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
英纳电子所在的苏州纳米城内,以新需求撬动新技术,进而催生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深耕洁净环保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的苏净集团,多年前开始布局智能微粒检测仪,随着产品不断升级,作为颗粒识别参照物的高品质微球面临紧缺。一次园区对接会上,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接洽,针对苏净集团需求精准供货。据苏净集团总工程师孙吉勇介绍,纳微科技的微球直径、密度、光学特性等变化系数小,大大提升了参照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在园区的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主营人工心脏瓣膜等高端医疗器械,对洁净度要求高,急需高性能微粒检测仪以保证产品符合行业要求。苏净集团新产品一下线,沛嘉医疗首批应用。
在园区,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强强联合,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提升创新力,在解答一个个题目的过程中实现科技与产业、技术与应用的无缝衔接,“攥指成拳”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崛起成势。以纳米产业为例,2006年园区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苏州纳米城正式启用、2015年入驻企业超过100家,2020年园区纳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如今,园区已引进孵化纳米产业相关企业约1400家,2024年产值突破1700亿元,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研发等10多个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跑进应用场,在园区落地生金并走向全国。
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 链主企业牵头多领域协同创新
作为市场需求的直接感知者,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核心难点痛点,提出技术需求和任务清单。让企业唱主角,园区把创新联合体作为重要载体。
创新联合体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金融资本等多方力量组建,“既可以弥补单体创新活动的局限,与现阶段技术创新跨产业、多领域交叉特点更契合;同时,依托牵头企业的产业链协调能力和产学研组织能力,还能加快打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合融通,提升重大研究成果产出和创新技术商业化运用效率。”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园区,超1万家科技型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由链主企业牵头协调各方力量相互协助、互为支撑,促进整条产业链全面升级的创新实践,发生在多个领域。
人工智能领域,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江苏省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联合体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着力于研究共性关键基础技术和前瞻算法,有的重点开展面向垂直场景的应用交互创新实践。”思必驰联合创始人俞凯说,依托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该企业探索出“1个联合体+10个细分行业创新联合体+1个产业基金”的运营模式,构建“共同出题、共同解答、联合攻关、技术迭代、联合培育”新机制。
生物医药领域,沛嘉医疗牵头成立苏州生物医药领域首个生态融合型创新联合体——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高校、医院、企业及生命科技产业孵化、运营和投资平台等,着力构建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生态闭环,成立约1年便获批1个新产品、产出2项新材料,并孵化了6个项目、申请24项专利。
在运作机制上,不同于传统产学研合作拉郎配式的“物理聚合”,园区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的核心突破,在于强调需求导向、多元投入与风险共担,形成“链主企业+公共平台+要素保障”多元架构,以促进联合体成员实现“化学反应”和组团创新。这种效应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尤为显著。有案例显示,苏州纳米所联合苏州能讯、英诺赛科等企业,创建“设备租赁+技术共享”的IDM模式,高端设备通过创新券实现跨企业流转,推动研发成本下降40%,相关器件良品率提升至92%。
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和新兴赛道,园区还探索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培育库”,摸排梳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进行分层管理和动态调整;筑牢资源要素“保障墙”,加强国有投资基金引导,吸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金融资本投入,对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债权融资,对创新联合体孵化的高潜力科技企业给予股权投资支持等。截至目前,园区累计获批创新联合体26家,其中省级有4家,借助“组团创新”,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255件、同比增长50.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265件。
撬动人才、平台、场景支点 以一流生态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走向深化,园区正加力撬动领军人才、服务平台、创新场景等支点,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园区2007年起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累计支持项目超2700个,培育诞生了园区60%的上市企业、90%的独角兽企业及准独角兽企业。近年,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园区海外归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加速壮大。
围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园区尤其重视首席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和技术经理人等人才引育,并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创教育,在实践实干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近年90%的新增专业紧密契合园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2024年园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2.3亿元,获批建设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江苏中心苏州分中心。
聚焦打造公共平台体系,持续优化科创服务,园区建设了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建成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专业化服务;陆续打造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ITBT融合创新中心、MEMS中试平台、国科数据中心(苏州超算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40多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技术支持与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与技术风险。光学智能传感器芯片企业中科融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旭光介绍,“从MEMS芯片设计到量产的道路可能要走很远,然而借助园区的共性技术平台,我感到这个距离近了许多”。
聚焦深挖创新场景,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对接,园区发挥实体经济基础优势,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制造、医药、金融、文旅等重点领域,累计遴选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48个,举办应用场景对接系列活动48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创新场景让科研供给端更快直抵市场需求端,实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
当前,在园区这片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日益完善的创新热土,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发展、创新成果源源涌现,绘就科技与产业同频共振、融合发展蓝图。下一步,园区将紧扣“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培育,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李优)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