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少年飞向广阔天空的新起点
江苏苏州:携手多方推进罪错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工作
银针如笔,丝线作墨,轻挑慢捻间,素缎上渐渐浮起江南烟雨的朦胧……17岁的小刘(化名)凝神屏气,在国家级刺绣大师的指导下,于苏绣这一非遗技艺中潜心磨炼耐心、韧性和毅力,专注的脸庞让人很难将他与罪错未成年人联系起来。
小刘所在的地方是江苏省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这里也是苏州市检察机关在全市建立的24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教育基地(下称“社会观护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已有156名罪错未成年人进入社会观护基地,147人顺利通过观护期,其中74人就业创业、11人返校复学,无一再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作为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社会观护已成为各地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有力抓手。
近日,记者走进苏州,采访检察机关以社会观护基地为依托,携手企业、司法社工等多方力量,做实涉案罪错未成年人精准帮教工作的有益做法。
挖潜能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2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检察机关推进的社会观护工作是通过与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观护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密切协作,对审前非羁押、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开展一定期限的观察、教育、矫治、保护等工作,帮助涉案罪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早在2006年,苏州市检察机关就开始探索社会观护基地建设。近年来,在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占比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我们开始推动社会观护基地提档升级,目的是在做好行为矫治的基础上让涉罪未成年人学得一技之长,发现自身价值,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打牢基础。”苏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杨梅介绍。
在苏州,罪错未成年人在社会观护基地迷途知返的例子有很多。对这些“折翼”少年来说,社会观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岗位体验或者工作机会,更是飞向广阔天空的新起点。
2023年,17岁的小岳(化名)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移送至吴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在办案过程中,检察官陈文清委托驻院司法社工同步开展精细化社会调查工作,发现小岳读六年级时接触到计算机,一开始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后自学C语言、MySQL、PHP语言等专业技能。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遇事冲动、易受网络不良朋辈煽动。
针对小岳的特殊情况,陈文清在对其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同时,将其送入该院设在辖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观护基地接受社会观护,并联合司法社工、社会观护基地职业规划师组成帮教小组,制定精细的帮教计划,引导小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利用专长回报社会与家人。
在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小岳在社会观护基地接受了“一对一”的职业技能指导和职业规划培训。他主动参与“网络红客”公益活动,注册备案技术论坛,免费分享源代码,并将“净网”行动的普法文章在论坛置顶。考察期满后,吴江区检察院结合小岳案件情况和考察期间的良好表现,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如今,小岳自己开了一家网络公司,一边通过3D打印创收,一边从事自主研发,也希望能在他的企业设立社会观护基地,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
六类基地“各显其能”
目前,苏州下辖的10个县市区均设有社会观护基地,构建了“企业型、乡村型、学校型、社区型、党政阵地型、新经济组织型”多元基地网络。检察机关与爱心单位双向奔赴,所有社会观护基地资源共享,确保每个区域的罪错未成年人都能进入合适的社会观护基地接受社会观护。
“未成年人可塑性很强,实施罪错行为容易纠正,但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一个长远规划,这些孩子很可能重蹈覆辙。所以,我们在做好行为矫治的基础上,更需要考虑如何精准发掘这些孩子的能力和喜好,引导他们走正道、担责任。”苏州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朱一燕说。
记者了解到,依托类型丰富的社会观护基地,苏州市检察机关探索在开展社会观护前增设预处理程序,由司法社工与拟观护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以交流面谈以及职业兴趣测试、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等方式方法,充分了解其性格和职业发展方向,提出转入其他适配社会观护基地的建议。而对于有严重心理或行为问题、无法直接进入其他社会观护基地的未成年人,则实施心理干预、戒瘾治疗,深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针对文化程度低又无人监护的外来未成年人,虎丘区检察院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通安镇树山村建立了乡村型社会观护基地。基地不仅为社会观护对象提供免费食宿,还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
农忙时节,社会观护对象变身“采茶人”,体验农事耕作。农闲期间,他们参与树山景区养护、巡山护绿、秩序疏导等公益服务,在摩崖石刻、“树山小守”等文化景点开展传统文化研学,还可在茶道、咖啡制作等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职业体验。
苏州产业多元,企业型社会观护基地较为丰富。这类基地着重开展就业帮扶,提供技能培训、专岗实习等服务,社会观护期间与普通员工同工同酬。
在太仓市,检察院联合该市南通商会成立检商合作社会观护基地,链接了工业技术类、建筑安装类、生活服务类等爱心企业100余家。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适合接受社会观护的涉罪未成年人后,与商会工作人员、社工、“五老”志愿者等商议,根据其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初定就业行业。在安排涉罪未成年人与爱心企业双向沟通、选择后,定制个性化帮教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和监管方式。
携手各方利长远
“作为参与社会观护的志愿者,我深切感受到检察机关搭建的协同平台让‘专业力量’与‘人间温情’实现了有机融合。这种‘司法托底+社会补位’的模式,既让罪错未成年人感受到社会包容而非排斥,也让我们这些参与者体会到‘挽救一个孩子就是守护一个未来’的责任和价值。”太仓市南通商会秘书长施杨华表示。
在推进社会观护工作中,苏州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共建社会观护基地,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教育矫治、技能培训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市各基层检察院正积极探索与公安、法院、司法会签机制,推动社会观护向前延伸至侦查阶段,对因年龄等问题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未成年人,依托基地开展社会观护;向后延伸至审判、刑事执行阶段,将被判处缓刑、纳入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纳入社会观护范畴。
2024年下半年以来,苏州市已吸纳10余名社矫对象进入社会观护基地接受教育矫治。共建共享基地的思路,也赢得更多支持,吸引了法官、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社会观护工作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观护对象的敬畏感、配合度。
在参加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型社会观护基地举办的家长课堂和开放日活动后,一位曾因孩子叛逆而焦虑的母亲感慨道:“在家庭教育指导课上,心理咨询师教我们如何‘倾听’而非‘说教’,我才意识到过去总用命令式的沟通方式伤害了孩子。更让我欣慰的是,孩子在这里不仅参与了劳动实践,还跟着老师傅学习了技术。现在回家会主动和我聊未来的工作想法。”
“苏州的成功实践,是各地检察机关推进社会观护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厅有关负责人看来,在当前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尚未健全,专门学校尚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社会观护基地能缓解矫治教育压力,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再犯罪、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检察机关携手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社会观护基地建设,更加关注社会观护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丰富帮教形式、措施、资源和载体,推动司法保护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的无缝衔接,共同推进罪错未成年人矫治体系建设。从长远看,一定能为有效遏制、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挥巨大的作用。”苏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韩震龙表示。
(本报记者戴佳 通讯员鲁家豪 葛杭)
上一篇:世界之最!今天成功在宜昌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