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对于小微贷款增速,《通知》提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目标,对改革化险等任务较重的地区和机构,可实行差异化安排。此外在小微贷款的信贷价格方面提出要加强贷款定价管理以及增强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银行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通知》政策出台对于避免行业“内卷”、稳定信贷价格以及减轻高风险机构的增长考核压力有缓解作用。
普惠小微同比增长12.5%
5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955亿元。
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持续保持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不同商业银行类型普惠金融的业务占比也有明显不同,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占比持续提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的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达到42.77%;同期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为26.87%。
此次出台的《通知》政策,再次强化了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要从“增量扩面”向“高质量发展”转换。
具体到落地情况来看,各行积极推进普惠贷款发放。截至2024年年末,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分别达到31.3%、29.9%、29.63%和29.1%;城商行中,青岛银行、北京银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速均超30%;农商行中,渝农商行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9%。
业内关注到相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具有规模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和金融科技优势,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对记者指出:“《通知》体现了总分结合、差异化安排的原则,对于避免行业‘内卷’、推动普惠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指导性意义。具体而言,《通知》对于2025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其中保量、稳价这两个目标,可分地区、分机构根据自身资产质量与风险状态、经营成本做差异化安排与市场化定价,从而完成‘保持信贷稳定增长’‘合理确定信贷价格’的具体目标。”
淡化增长指标、合理定价
《通知》提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力争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的目标;对改革化险等任务较重的地区和机构,可实行差异化安排;以及合理确定信贷价格。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身资金成本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风险状况等,科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增强业务发展可持续性。
《通知》政策的出台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有哪些影响?张晓峰认为,《通知》指出,对于贷款增速这一目标,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力争实现”、地方辖内法人银行要“力争总体实现”,同时,更强调根据LPR、自身资金成本以及小微风险特征,更加市场化地“合理确定信贷价格”。对大型银行而言,这对于稳定其贷款价格、净息差水平可能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仍要通过持续深化数字技术运用等非价格措施实现增速目标。对中小银行而言,一方面来自价格竞争的压力会缓解,这对于稳定市场份额、防止资产质量下滑、增强经营可持续将有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对于其提升数字技术、第三方合作以及差异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质中小银行可能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
张晓峰告诉记者,未来中小银行在落实好小微金融服务的目标下,为应对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小银行应巩固传统优势、同时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首先,需坚持服务本地、小微“三农”的定位,持续强化自身的“在地”比较优势,在社区银行、县域特色产业、养老金融、定制化服务方面持续深耕。其次,要通过自身建设、省联社信息系统赋能、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等各种途径,努力加强数字金融能力建设,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以上举措,在持续加大对现有客户支持力度基础上,持续挖掘“首贷户”以及其他新市场领域,从而取得可持续发展。
某农信联社人士指出,农商行在面对普惠小微贷款的竞争环境下,在本土长尾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只要加强成本控制、加快数字转型、加大场景构建,未来在普惠小微贷款拓展上仍有开拓机会。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