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齐耳短发、面带微笑、挺拔身姿,每周五下午1:30,朱旦虹都会准时站在十院门诊入口,等候盲聋患者的到来。她的身份是“助聋助盲陪诊志愿者”,而在退休之前,她则是这家医院的手术室护士。
回想2022年刚退休那会儿,终于从每日忙到脚不沾地中“解脱”出来,朱旦虹甚是开心,每天睡个懒觉、吃个早中饭,下午出门逛街、会友,再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日子别提多开心了。然而这样的惬意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一种空落落的抽离感袭上心头,毕竟自己才55岁,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启,何处能发挥白衣天使的余热?此时,十院推出的助聋助盲陪诊服务给她带来了契机。
相比健全人,盲聋患者面临更多沟通障碍,因为怕麻烦、怕“讲”不清楚,有病能拖就拖,甚至小病拖成大病。院方注意到这类患者迫切的陪诊需求,便开始试点盲聋患者陪诊服务。得知消息后,朱旦虹第一时间报名,期待凭借工作经历与专业特长,为盲聋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陪诊服务。
“本以为自己在医院工作三十多年,对学科设置、流程布局烂熟,没想到第一次上岗陪诊,盲人患者就给我‘上了一课’。”谈及陪诊师初体验,朱旦虹颇为感慨。患者虽目瞽但心明,不仅熟悉诊室布局,而且连一些明眼人容易忽视的细节也十分清楚,“医生开好处方后,我陪她去付费,几个收费挂号窗口、几台自助机前都排着长队。正准备带她去一楼的特殊人群照顾专窗,她却很肯定地说‘四楼离自动扶梯最远的那台自助机人少’。带她走到那里,果然如此!”
第一次陪盲人患者就诊,就带给朱旦虹很多思考——残障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在哪里?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如何仅仅是领路,机器人也能做到;手机上装一个App,便可提供手语翻译。有哪些服务是机器人、AI做不到,必须由人来完成的?带着这些问题,她开始在陪诊服务中探索。
从2022年三月初次陪诊到如今三年过去,朱旦虹有了深切感悟——从挂号到问诊、检查检验,再到付费、取药,绝大多数盲聋患者仅需少许协助就能顺利完成,陪诊师更多承担的是帮他们消除就医流程中的风险点,如绕过障碍、小心台阶、留意叫号等。他们最需要的是陪诊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家人、亲友的角色,解读检查/检验报告、比较治疗方案、协助做出决策、做好健康管理、提醒及时复诊……而这些,对有着三十多年护士从业经历的她来说,恰恰是强项。
从每周一个半天的陪诊服务中,朱旦虹得以近距离观察残疾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听取他们的需求,她越发感觉到,残疾患者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是协助而不是包办,是共情而不是取悦。三年的陪诊服务,朱旦虹收获了成长。从护士到陪诊师,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仁术济世的医者之心。
原标题:《十日谈·新360行 | 生星:盲聋患者陪诊志愿者》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王瑜明
来源:作者: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