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旅报道】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正式拉开帷幕。19日下午,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成果发布暨2025年“引客入阿”推介活动在宁波市宁海县主会场举办。活动现场,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天山托木尔大峡谷自然驿站、科旅中国线路及视频正式发布。
“双珠计划”新成果阿克苏“科学+文旅”新地标
作为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和自然驿站是“科学+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新探索和有效实践,是浙江助推阿克苏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共建答卷”。
阿克苏自然驿站以“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为主题,将地球脉动、生命奇迹凝练为一场沉浸式科学盛宴。从红层岩壁的层理褶皱到岩盐地层的喷涌之力,从峡谷动物的生存智慧到植物的生命韧性,驿站以科学解码自然奥秘,以艺术唤醒人文共鸣,打造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边疆与内地的对话之所。
驿站的落成、增刊的出版、科旅中国线路传播,将进一步打造“科学+文旅”IP,促进阿克苏的生态旅游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增长。同时,它也将成为浙江与阿克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阿克苏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从科旅探索和科学解读到立体转化
在阿克苏众多名片中,天山托木尔大峡谷堪称新疆“活态地质演变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自然驿站选择托木尔大峡谷作为主题,既是对自然遗产的致敬,亦是对人类与自然共生故事的生动再现。
2024年10月和2025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科旅中国”考察团队两次深入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同地质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文博专家一道,历经10天1500余公里的行程,探索这座“双珠之城”的自然与人文奥秘。
科旅团队穿越雪山、河流、峡谷与沙漠,揭示红层地貌景观的时间密码、领略天山托儿木大峡谷的地质奇观、见证托木尔峰丰富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探寻大漠生灵的生存智慧、梳理丝路门户的千年文脉,串联起一条科学观瞻阿克苏风景的体验线路,为后续的深度传播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5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出版,系统梳理科旅发现和考察成果,以“双轴心”,即阿克苏最特色的文化景观标志——以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为核心的世界自然遗产明珠带和以克孜尔石窟、独库公路库车段为核心的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明珠带为经纬,通过“天山以南”“绿洲之城”“沙海奇迹”“丝路走廊”“龟兹秘影”“风物人家”六大板块,全面呈现阿克苏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历史厚度与人文风情。
“科旅中国”扎实的考察梳理,以及《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的策划编辑,为阿克苏自然驿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驿站,正是科旅中国与“阿克苏”增刊的立体延伸,将考察成果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模型,将科学解读转译为生动的故事。
红层之上的自然奇遇记
阿克苏自然驿站装置以托木尔大峡谷的岩壁为灵感,利用多层次的外框及不同材料营造出立体效果,还原并艺术化呈现出大峡谷嶙峋、雄壮的风格,以及移步易景的景观特点。大峡谷代表性赤红色主调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中国红相交织,近景以粗粝质感还原峡谷峭壁,远景则以渐变色彩隐喻雪山与沙漠的遥望。利用GIS技术建模,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大峡谷科学体验装置,让人瞬间置身于“空中俯瞰”的宏大视角,领略大峡谷峰丛石林建构起来的壮丽宏大景象。
驿站内部则是从时间到空间,从地层到生命的全景叙事,分为地质史诗、生命长廊、植物密码三大部分,各类独有动植物所呈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动有趣的互动形式,上演了一场红层峡谷自然奇遇记。
托木尔大峡谷火红的千沟万壑是如何形成的?驿站通过立体模型,分步骤结构、细节化表现历经千百万年的大峡谷地质构造变化过程。从中生代白垩纪的内陆湖泊,到湖相沉积,从地壳抬升和变形导致天山山脉隆起,到湖相沉积岩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和变形,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山体,冰川融水和降雨又如何切割出今日的峡谷地貌,亿万年来的沧海桑田巨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猛禽,是峡谷中最常见的鸟类。每当太阳升起,热气流会沿峡谷山势上升,有利于它们乘风翱翔、盘旋。通常,人们只能远距离看到猛禽在空中飞翔的状态。驿站中的窥孔互动装置,模拟望远镜的效果,让人们能近距离观察猛禽,一窥它们的雄姿。同时,还通过剪影形式,让游客清晰辨认不同猛禽羽翼、尾部、身长、头部轮廓等细节的不同之处。
当大峡谷所在的新疆南部还是古地中海时,刺山柑就生存在这里了。沧海巨变之后,如今,作为来自第三纪的孑遗植物,它们依然在这里生机勃勃。在驿站内的时间轴互动装置上,它们所经历的地质年代被清晰呈现。海拔轴互动装置,则表明了刺山柑能适应最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从海拔-160米的艾丁湖到海拔4000米的象泉河河谷,它们都能生存。更为有趣直观的是,驿站中还设置了可触可感的互动装置,让游客能够直接触摸刺山柑酷似西瓜的果实,并通过“摸摸刺”装置感受其带刺叶柄的特殊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