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王远启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依托于广泛社会力量的系统性动员与政治整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强大社会动员与有效政治整合作用,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以强化政权本质逻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齐,泰山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强化政权的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广泛共识,夯实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认同基础。
在战略部署上形成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合作中形成高度政治共识,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广泛协商和充分讨论,在重大战略部署上形成政治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在根本立场上形成价值共识。由不同政党和社会群体组成的政治共同体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其共同价值基础,形成深层价值认同,以减少矛盾、促进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发展共识。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协助执政党制定战略规划,凝聚发展共识,促进科学高效决策施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党外人士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关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经过协商讨论后,其中一部分被纳入国家政策体系,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以资源动员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力量支持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个体“自利”的行为,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中国计划经济模式下,曾出现过吃大锅饭、效率低下的情况。破除“奥尔森悖论”,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共同体的思想政治基础,激发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为共同利益而团结奋斗。通过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向发力,形成纠偏改错、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
确保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的自主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统一领导和协调,确保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共同为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政党关系和谐、政党格局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党外人士通过调研和参与协商,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见建议,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确保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含体系化的社会动员和政治整合功能,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通过社会动员、利益整合、意识形态凝聚、制度化激励与约束以及动态调整等机制,有效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成功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为共同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基层民主建设,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和基层民主制度完善。
以决策科学化逻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有序稳步推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治协商机制反映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利益诉求,汇集专业化、多元化智力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民意基础和智力支持,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决策优化的有效支持。
广泛汇聚各方人才。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汇聚了大量专家学者、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资源。在科技创新领域,党外人士队伍中的科技专家通过建言献策,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国家发展重大课题开展调研,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好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参与重大决策咨询。通过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智库建设等,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保障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专题调研和协商座谈会,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后,被纳入规划内容,从而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重温历史 弘扬传统
下一篇:南师马院学子的抗战寻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