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上获悉,至2023年,我国农用化肥已经连续8年下降。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
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供图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当日发布的《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农科院双碳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介绍,2022年以来,在农业农村低碳绿色转型领域,我国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如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中,202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3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四省区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 1.12 亿亩次。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梅旭荣说。
农业科技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中,科技是最重要的助力之一。
报告显示,基于1993-2020年我国农户层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的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的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同时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
在华北平原,甘薯、花生和大豆等作物纳入轮作系统,粮食产量增加了38%,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92%,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了8%。同时,实验证明,添加生物碳,可使堆肥的甲烷排放量减少48%以上,添加镁盐和磷酸形成鸟粪石结晶,可使粪便堆肥中氧化亚氮排放减少35%以上。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也在不断助力农业农村低碳绿色发展的推进。”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在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IPCC清单指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而考诸以往,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15年至2022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为1.02公斤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在核算中,我们发现,油菜、柑橘、鸡蛋的碳足迹还在稳步降低。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创建绿色农业的中国方案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该报告科学判断我国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科学核算我国重要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提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建议。希望未来持续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进一步优化和强化绿色低碳学科布局,全面加强有组织的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大力研发推广区域适用性强的减排、增汇、稳产技术模式,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下一篇:段绪华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