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代价:一场从代租到诈骗的 “友情冒险”
2025年05月19日 18:24:08来源:四川新闻网
为减轻车贷压力,肖某某把闲置在家的车交给朋友马某某的出租行代管代租,不到3个月,发现车竟然被卖了!并且卖车的钱还是从本人卡里转出的。事情败露后,马某某被抓获归案后认罪认罚。2024年5月9日,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马某某诈骗案开庭,法院当庭判处马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万元。究竟是怎样的“友情背叛”,让肖某某落得车财两空的下场?
为还车贷,托付爱车
故事要从2023年2月说起,肖某某经朋友介绍结识了马某某,此后双方交往密切。9月13日,马某某前往肖某某位于温江区做生意的店铺,借用其闲置在家的途观汽车。还车时,马某某向肖某某夫妇提议:“车子总是闲置容易出问题,交给我对外出租,还能赚点钱。”当时,肖某某的丈夫并未同意。
然而,因生意不佳,每月近5000元的车贷让肖某某夫妇倍感压力。几日后,两人商议,觉得将车出租或许能缓解经济负担。9月21日,马某某再次致电肖某某,称国庆节有人租车。肖某某同意后,双方签订《车辆委托代管代租协议》,约定按车辆实际月收入租金八二分成,每月15日支付。当日,马某某便拿走车钥匙和行驶证,将车开走。
空白委托,埋下祸根
9月27日,马某某以办理派出所备案手续为由,找到肖某某,拿出一份《授权委托书》,让其签字,并要求肖某某手持委托书和身份证拍照、录制委托视频。出于信任,肖某某未仔细查看内容便签字配合,却不知这份委托书竟授权马某某可对车辆进行抵押、售卖。
“我也不是真心想骗朋友,是当时有60,000元的负债压力大,想着把车质押一个月就赎回来,哪知后来负债一时没法填补,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车辆借款,质押公司很快就把车卖了。”事实败露后,马某某还在为自己辩解,“我承诺过给我一定时间找回车挽回损失,但她把我告了。”
连环套现,骗局败露
拿到委托书后,马某某当天便找到从事车辆质押业务的吴某某,办理质押手续,签订《汽车质押借款协议书》,约定车辆质押一个月,借款73000元,若到期未还款,质押公司有权转卖车辆。扣除各项费用后,实际借款为60000元。办理过程中,马某某谎称与车主肖某某系夫妻关系,因无法提供结婚证,又改口称肖某某是女朋友,要求质押公司将借款直接转给本人账户。“我们要遵循行业规定,你们不是夫妻,质押借款必须转至车主肖某某的银行账户。”吴某某坚持按规矩办事。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马某某心生一计,对肖某某谎称自己银行卡被冻结、有一笔款项需要借用肖某某的银行卡“过账”,肖某某信以为真。当晚,吴某某将60000元分四笔转至肖某某银行卡,肖某某随后通过微信分多笔转给马某某。肖某某浑然不知,这笔钱竟是自己爱车的质押借款。马某某收到款后,向吴某某支付中介费用8000元,向肖某某支付第一笔租金5000元,大部分钱款迅速用于偿还个人前期大额债务。
车辆质押到期两周后,因联系不上马某某,质押公司于2023年10月底将车转卖。12月,肖某某因租金未按时收到,且发现车的GPS定位异常,经核实,惊觉车辆已被转卖。12月14日,肖某某选择报案,公安机关迅速立案侦查,并于2024年1月23日将马某某抓获,马某某对诈骗行为供认不讳。
检方警示:防范 “杀熟”
承办检察官提醒,近年来,“杀熟型”犯罪占比呈上升趋势,车辆、房产、贵重物品等常成为“熟人诈骗”的目标。面对熟人提出的“代管资产”“帮忙过账”等请求,务必保持警惕,严守法律底线,完善手续,切莫因熟人放松戒备,让骗子有机可乘。
(林昇 蔡永霞)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