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游客参加体验活动后,一起过生日。刘佳 提供
5月15日,铁门关市迎宾街道利民社区居民董平琴(左)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云游”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冯波 摄●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从参观红色旧址到观看红色演出,从看实物、听讲解到“置身历史现场,与先辈面对面”的虚拟沉浸式体验……近年来,兵团红色旅游通过创新展现手法,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年清明小长假和“五一”假期期间,兵团红色旅游热度攀升,各景点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深度感受兵团精神。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兵团红色旅游正悄然完成一场年轻化突围。这一系列蜕变背后,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一代纷纷被兵团精神所吸引,沉浸在这跨越岁月的红色魅力之中?
沉浸体验:重现往日的生动场景
垦荒造田、筑渠纺纱、架桥修路……登录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兵团屯垦戍边的壮阔画卷次第展开。随着手指滑动,屏幕中呈现出立体的展厅景象,令人身临其境。
数字博物馆于2023年上线,具备实景浏览、展览查看、文物查看等多种功能,准确还原馆内空间场景,从补丁摞补丁的军大衣到斑驳的坎土曼,从泛黄的屯垦日记到自主研发的采棉机模型,百余件珍贵军垦文物与历史照片通过数字技术全方位呈现。
虚拟现实技术(VR)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让文物焕发新生,更让年轻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数字技术不是取代历史,而是让红色记忆更有温度。”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表示,通过二维、三维扫描等技术,革命文物的数字孪生体已上线云端,让兵团精神在指尖延续。当游客观看和聆听父辈的故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为红色旅游注入鲜活的时代注脚。
在兵团,不少景区深耕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创新推出一系列场景化红色旅游产品。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游客们换上老式军装、推起二八大杠自行车,便踏入精心复原的原八一棉纺织厂老厂区,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中,斑驳的纺纱机与泛黄的老照片,正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娓娓道来;在军垦大食堂,游客们手中捧着军垦大包子,轻轻咬上一口,品尝当年父辈们艰苦创业的味道;第一代织布机旁,劳模宋丽红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建厂时的故事,机器的嗡嗡声交织着先辈们奋斗的汗水与热血,让游客仿佛回到奋斗年代。
游客杨慧娟带着孩子来体验时说:“摸一摸机器上的锈迹,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孩子明白祖辈的艰辛,希望他能从这次参观体验中,汲取力量,了解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
从戈壁厂房到数字展馆,沉浸式场景正改写着历史传承的模式。兵团各师市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故事化讲述、情感化传播等手段,丰富体验形式,提升体验质量,让红色文化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代际互动:纽带下的双向奔赴
“孩子们,这把坎土曼是1952年开荒时用的,它挖过的地能绕地球一圈!”在位于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内,70岁的银发讲解员汪启雄用幽默的语言,引得一群大学生哄堂大笑。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致力于传承兵团屯垦文化,组建了一支覆盖老、中、青三代的志愿者讲解团。银发讲解员通过亲身经历为历史增添真实细节,当他们讲述起过去艰苦岁月中的点点滴滴,眼神中闪烁的光芒仿佛能将游客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银发讲解员的生动讲解,让我非常感动、深受教育。”听完讲解后,来自西安的游客孟浩泽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的光荣传统。
代际互动成为传承纽带。在兵团各纪念馆,银发讲解员用一生经历注解历史,年轻人则以热情回应传承。
“老一辈兵团人讲屯垦故事,自带岁月沉淀的感染力,这种源于亲身经历的讲述,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直击人心。”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讲解业务负责人李璐介绍说,为讲好兵团历史,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银发讲解员整理兵团红色故事逾3万字,编写专用讲解词2万余字。
在兵团的纪念馆里,银发讲解员与年轻游客实现了一场奇妙的“双向奔赴”。银发讲解员用他们的岁月沉淀为年轻一代打开历史的大门,而年轻一代则以他们的热情和对新事物的接纳,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两代人共同推动兵团精神焕发新活力。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90后”讲解员张楠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面对革命烈士证明书、老军垦使用的农具等文物,她总能把背后的故事讲得入情入理:“这些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展品,是前人用青春和热血写下的日记。”
为了让年轻人更好接受,张楠没少下功夫。她会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理解,用更通俗的语言讲解;遇到学生团,还会设计互动问题:“如果是你,当年敢不敢跟着部队徒步穿越沙漠?”这种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让很多原本觉得“红色历史很远”的游客,渐渐被兵团精神打动。“历史不能只放在玻璃柜里,得走到年轻人心里。”张楠说。
在兵团旅游协会会长惠新茹看来,这种老一辈人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弥足珍贵,银发讲解员用岁月沉淀打开历史之门,年轻人用新视角让传统焕发活力,两代人各有优势,合在一起就成了最好的传承。
全域统筹:焕发文旅新气象
在六师五家渠市,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融合之旅正悄然展开。
在将军纪念馆内,一件件军垦战士用过的开荒工具静静陈列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游客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端详着这些工具,想象着当年军垦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场景。
“你看这把锄头,磨损得这么厉害,当年军垦战士们肯定用它开垦了无数荒地。”游客高新强感慨地对同伴说道。
下午,高新强和同伴们来到了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每年春夏季节,这里郁金香竞相绽放,粉白相间,宛如仙境。游客们沿着山间小径徒步前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没想到在感受红色文化之后,还能欣赏到如此迷人的自然风光。” 高新强兴奋地说。
在六师五家渠市,一条特色文旅线路将将军纪念馆与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紧密相连,让游客既能回顾屯垦戍边历史,又能领略自然生态之美。
目光转向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兵团记忆新疆兵团官方店内,各种特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地标徽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军垦娃娃盲盒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目光,书签尺拼接连环画更是充满创意。
店长阿丽娅·吐尔洪正忙碌地为顾客介绍着产品,她说:“这段时间店里生意特别好,尤其是年轻人,对我们的文创产品十分喜爱。就像这个‘东方红’系列冰箱贴,上面印着‘艰苦奋斗’的标语,他们觉得特别酷,说是当下流行‘复古潮’。”
一位正在挑选冰箱贴的年轻顾客李然笑着说:“我觉得这些文创产品很有意义,不仅能作为纪念品,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兵团的历史和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承载红色文化的文旅项目和文创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将兵团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这些体验和互动,兵团精神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月的兵团,暖阳与热血交织。当年轻人在沉浸式体验垦荒种田的劳动场景,在文创店里选购“军垦风”潮玩,在生态绿洲中追寻红色足迹,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上一篇:一师中医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