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新闻网
“成”风起舞展雄姿
——邯郸市以成语IP为核心引擎加速释放文旅产业新动能
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文旅融合的画卷上书写出亮眼答卷——2024年至2025年,全市文旅产业以成语IP为核心引擎,推动旅游经济指标持续攀升、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4年,邯郸市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1—11月接待游客9860.3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101.41亿元,两项增速均居河北省首位。其中,省外游客同比增长5.86%,市场辐射力从周边向全国延伸。尤为喜人的是,邯郸以2024年接待旅游人次超1亿的数据,首次上榜《新京报长红城市榜30强(2025)》榜单,而享誉海内外。
5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致敬劳动者”成语快闪活动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演。
进入2025年,邯郸市文旅产业尽显“邯郸速度”,首季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花费同比大幅增长;“五一”假期,全市各大景区更是游客如织、人气爆满。
成语文化核心吸引力提升,文旅融合添魅力
成语文化作为邯郸文旅的独特标识,释放出巨大的牵引效应。邯郸市创新成语旅游发展理念,从手段、机制到载体全方位创新。目前,全市已推出26路、9路、33路等多条成语文化线路,53条线路995辆车辆外观布置成语视觉图像。其中,136部公交车内打造“小型成语主题展馆”,推出两辆夜间成语灯光巴士,建设72个成语主题公交站亭,让市民和游客在出行中充分感受成语文化的魅力。
“文化+场景”构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成语“可触可感”。作为邯郸成语文旅的“金字招牌”,光明大街“成语一条街”在今年春季升级改造焕新亮相,其中新增了30组互动式成语装置,游客扫码即可观看“胡服骑射”AR动画,触摸“毛遂自荐”感应灯箱便能触发典故语音讲解。“这种‘可玩可学’的设计,让孩子主动问起成语故事,比课本更有吸引力。”游客刘佳杰女士点赞道。
成语文化融入消费场景同样成绩斐然。在成语之都文创旗舰店内,上千种成语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印有“奉公守法”的帆布袋、刻着“鹬蚌相争”的水杯、绘有“邯郸学步”的冰箱贴……这些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商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生活’的方式,让成语从书本里走出来,成为可带走的城市记忆。”成语文创旗舰店负责人戎誉介绍道。
“IP+产业”打造的全链条文旅生态,让资源“变现增值”
构建“演艺+研学+市集”的全产业链。在广府古城,成语主题3D光影秀、水幕电影与无人机表演交相辉映,
2024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78.3万人次,同比增长488.72%;大名古城的悬疑舞剧《大名狄公》爆红网络,带动景区同期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同比增长264.46%。舞台之下,8条成语研学线路串起古城寻梦、非遗体验等特色项目;涉县娲皇宫、邺城博物馆等全国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20万人次,“跟着成语去旅行”成为新风尚。
鸡泽县诗经文化园通过“成语+诗经”IP系统开发,客流量同比增长30%以上;全市常态化开设的文创市集,年吸引商户超500家,带动就业超万人。“科技+创新”IP激活传统产业升级。在响堂山石窟,数字技术让千年石刻“开口说话”,游客通过VR设备可“云端”欣赏佛像细节,线上访问量突破百万次;涉县娲皇宫创新“神话+成语”模式,在补天湖广场设置“抟土造人”“补天浴日”主题展板,并在演出中加入“成语接龙”互动。“科技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年轻人。”娲皇宫景区负责人刘艳凤表示。
全民参与再深化,从“文化展示”到“共建共享”
一季度,全市40余家景区推出“成语闯关”活动,游客现场背诵成语并讲解典故,即可享受门票、餐饮折扣。活动参与人数超20万,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增长25%。
此外,邯郸市加大惠民旅游力度,全市国有A级旅游景区对60周岁以上老人免门票,重点景区景点开通旅游免费直通车,天津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景区纳入邯郸旅游惠民一卡通免费范围。导游员和讲解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旅游厕所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全市旅游厕所二类以上达标率76.41%,排名全省首位。这些惠民举措和服务提升,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不断加强。
同时,全民传播矩阵持续扩大,全市出租车顶灯滚动播放成语典故标语,导游、酒店服务员等持证上岗前需通过成语文化考核。“现在带团时,客人经常会主动问起成语故事,我们也会推荐他们去打卡‘成语地图’上的小众景点。”金牌导游李女士表示,文化讲解已成为服务标配。
从2024年的“现象级火爆”到2025年的“持续性升温”,当成语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力量便转化为了经济的动能。当古老的智慧照进现实,文化的魅力转化为经济的活力,邯郸市正以“成”势而起的姿态,展示着“文化兴则城市兴” 的时代答卷。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文 范文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