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高原驻训,做好健康防护
■王超臣 罗勇军
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压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都低于平原地区,官兵在进驻高原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急性重症高原病。前往高原执行驻训任务的官兵如何做好健康防护,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卫勤专家整理了一些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战友们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曾伟华 绘区分易感人群
官兵从平原进入高原后,容易因机体缺氧导致急性高原反应。不同人群,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程度不同。建议以下人群上高原前做好健康评估与针对性防护,以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
50岁以上人群。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心肺耐力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在高原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建议50岁以上人群上高原前进行肺功能检测。若肺功能检测指标(FEV1/FVC)小于70%,不宜进入高原。
处于生理期或孕期的女性。女性在生理期或孕期时,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影响呼吸中枢敏感性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在高原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建议女战友进入高原前尽量避开生理期。处于孕期的平原女性非必要不建议前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体重超标的人群。脂肪代谢会消耗更多氧气,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人群,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BMI超标的战友上高原前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5-3-2饮食法”(营养素比例为碳水50%、蛋白质30%、脂肪20%),并配合运动,将BMI控制在28以内。
破除认知误区
有的战友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方面存在认知误区,不仅无法有效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因方法不科学引发其他问题。在此,我们为大家指出一些常见的误区,帮助大家正确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误区一:高氧水可以预防急性高原病。有的战友误认为饮用高氧水可以增加氧气摄入,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实际上,饮用2升高氧水才能摄入100毫克氧气,仅为单次呼吸量的71%。如果过量饮用高氧水,反而可能引发水中毒。建议高原官兵每日摄入3~4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
误区二:突击锻炼能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前进行剧烈运动,会加重氧化应激反应,上高原后更容易诱发急性高原反应。建议大家上高原前2周停止高强度运动,可进行低强度间歇运动,同时每日进行15分钟呼吸训练,可提升肺活量,改善高原缺氧状况。
误区三:吃了预防药物就不会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常见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包括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前者可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但服用后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外周神经麻痹等副作用;后者能缓解高原病症状,但会抑制免疫系统、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战友们在使用这两类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自行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能替代科学适应。官兵前往高原前要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上高原过程中采取阶梯习服法,到达高原后保证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高原环境较为特殊,官兵在高原驻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晒伤、低血糖、缺氧等问题。建议战友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和防护措施,维护身体健康,保障高原作业能力。
防晒措施。海拔每升高1000米,紫外线强度会增加10%~12%,建议高原驻训官兵在室外训练前涂抹防晒霜。在室外训练时还要做好物理防晒,如佩戴宽檐帽、墨镜、面罩等。
指夹式血氧仪。初上高原的战友可携带一个指夹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建议海拔每升高500米测量1次。若清醒时血氧饱和度低于90%,则需要吸氧;若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要立即吸氧,及时就医。
高糖食物。高原缺氧会使机体葡萄糖代谢加速与脑耗能增加,较容易发生低血糖,甚至使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加重。高原官兵进行户外作业时,可准备黑巧克力、葡萄糖含片、电解质泡腾片等,以便及时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
总之,官兵在进驻高原前,要掌握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原环境。
上一篇:企业用水实现“接诉即办”无延时
下一篇:欢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