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宜春市积极响应“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号召,全面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一直以来,宜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坚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新部署新要求,坚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相结合,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精准实施民生工程,筑牢保障底线
宜春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冷暖记挂心间,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为3539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一户一策”改造,如万载县为肢体残疾家庭安装起居扶手、改造厨房设施,让居家生活更便捷,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改善。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2024年投入近2000万元,为1223名0-6岁患儿提供全额或差额补助,实现“应救尽救”,孤独症患儿南南在启慧康复中心逐步打开沟通之门,家长直呼是“政策带给了她希望”。社会保障网持续织密,每年为近11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超2000万元,为3.4万名重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唇鄂裂修复、0-14岁肢体矫治等医疗救助项目减轻家庭负担。
多维度促就业增收,激活发展动能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金钥匙”。宜春市构建“培训+服务+扶持”全链条机制,提升残疾人就业竞争力。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并提供后续跟踪指导,帮助近千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袁州区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内,残疾人通过电商培训,成功开设线上店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平台搭建成效显著,积极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联合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同时,推动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全市15家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400余名残疾人就近就业。此外,通过按比例就业联网认证、高校毕业生一生一策管理等措施,精准掌握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高安市、丰城市、万载县等地创新设置残疾人专岗,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73.56%,6.05万人实现就业。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
宜春市委、市政府着力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让关爱更有温度。文化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举办60余场群众体育活动、艺术汇演等,超2000名残疾人参与,省艺术汇演中选送节目屡获佳绩;新建、改扩建12个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新增床位300余张,配备先进康复设备和专业服务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日间照料、职业培训一站式服务。权益保障有力度,1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维权服务,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新建、整改公交站台62个,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200余处,提升了城市无障碍化水平,保障残疾人出行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凝聚社会助残合力,共筑温暖生态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同频共振,全市培育23家助残社会组织、发展5000余名志愿者,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近百场、走访慰问500余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宜春籍肢残运动员邹益在巴黎残奥会摘得举重金牌,成为江西唯一获此殊荣的运动员,其事迹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宣讲,激发全社会自强助残正能量。
2025年4月,市残联组织以邹益、何子龙、卢永兴、宋思清、刘佰根、朱嘉欣、刘宜芬为主的七人宣讲团,开展“传递自强力量,点亮梦想之光”优秀残疾人进校园宣讲活动,通过宜春市优秀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奋斗热情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培育学生关爱、尊重残疾人的良好品德,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与此同时,在市政府的主导推动下,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政策,目前在袁州区、奉新县、铜鼓县、靖安县、万载县、宜丰县等县得到了落实。
从民生保障到就业创业,从公共服务到社会共治,宜春市以政策为笔、以爱心为墨,托举残疾人幸福生活,绘就民生温暖画卷。下一步,宜春市将以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为契机,持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位残疾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步伐更稳、笑容更甜。
作者:宜春市残联刘青保、市政府办廖侃
编辑: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