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信中高度赞赏丹麦在华企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并强调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这不仅是对中丹建交75周年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宣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外商投资的优选,主要体现在理想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体系、安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以及有为的发展机遇和开放共享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市场的“理想性”体现在不可替代的超大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展现出强大的内需潜力。其中,新型消费表现尤其突出。作为外资企业在华的成功典范,丹麦乐高集团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乐高已在中国12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80家品牌零售店,成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强大信心的缩影。此外,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也吸引着高端制造业来华深耕。自2019年投产以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量已达95万辆,2024年在中国内地销量创下超65万辆的新高。而其在储能、充电设施、辅助驾驶等领域与中国企业的广泛合作,充分展现了中国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发展空间。
第二,中国市场的“安全性”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安全”的投资环境源于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担当。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通过发展夯实安全根基,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例如去年出台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不仅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更在电信、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实现重大开放突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与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秉持“不搞脱钩断链”的立场,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提供稳定的力量。
第三,中国市场的“有为性”表现在以开放姿态共享新发展机遇。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理念,致力于将自身发展与世界机遇相联通,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与各国共享的公共产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高地,诸多制度创新也在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例如,百年药企诺华制药正以“中国速度”推动全球创新药物加速普及;2024年进博会意向成交额达800亿美元,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和对外开放的深度诚意。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创新中心”,充分印证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战略价值。
丹麦作为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75年来,中丹关系发展良好,两国经贸绿色创新合作密切。随着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将于5月17日至2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愿双方以此为契机,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潜力和产业升级,持续增强全球投资者的信心。“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国依然是那个能为世界提供确定性、为合作创造可能性的“有为之地”。(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金融开放与安全实验室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
下一篇:未来产业 锚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