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4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金融总量增长既“稳”又“实”,广义货币M2增长明显提速,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水平。
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约325万亿元,同比增长8.0%,保持较高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所抬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专家表示,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今年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加快,其中,4月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注资特别国债发行,加上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持续推进,当月净融资约9700亿元,上拉社会融资增速大约0.3个百分点。”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去年提早1个月启动发行,和信贷共同成为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债券增长稳定,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正在不断加强。”
专家表示,今年财政支持力度大、发债节奏快,支持扩内需、宽信用,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有力支撑。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近期财政部还启动了支持“两新”“两重”的1.3万亿元特别国债,预计后续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仍会保持较快速度,促进拉动需求,提振社会信心,对社会融资形成有力支撑。”
信贷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1到4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信贷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告诉记者:“新增贷款保持合理增长,从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到服务业的资金周转,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
专家表示,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2万亿元,今年1-4月又发行近1.6万亿元,市场调研初步估算,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2.1万亿元,还原后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维持在8%以上,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有望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融资成本继续保持历史低位水平。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说:“1到4月金融数据稳健增长,显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显现成效,贷款增长“量增质优”、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流动性充裕,彰显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4月信贷结构改善 支持经济结构转型
数据显示,4月,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9%、8.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支持经济结构转型。
数据显示,我国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
从企业和居民角度看,从2021年年初至今,企业贷款占比由约63%升至约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左右降至32%左右。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分企业类型看,从2021年年初至今,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左右升至38%左右,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左右降至62%左右。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普惠小微贷款发力明显,助企惠民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与近些年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大企业融资更趋多元化有关。金融市场发展不断深化,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匹配度也在提升。”
此外,从行业投向看,2021年年初至今,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占比由5.1%升至9.3%左右,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左右,而传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则由15.9%降至13%左右。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相关行业的贷款占比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