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零售外参
高速发展十余年后,市场已形成“赢家通吃”的竞争态势。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牌通过覆盖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布局,以及持续的大规模资金投入,不断压缩中小品牌的发展空间。
曾以突破常规的产品设计和特色服务打破行业同质化困局的魅族科技,如今在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落后。这个曾经与华为、小米等品牌齐名的国产手机代表,正经历从主流品牌向市场边缘滑落的转型阵痛。
市场份额的“滑坡危机”
在智能手机行业,市场表现往往通过直观数据体现,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和产品销售量最能说明其市场地位与消费者信赖程度。但现实情况却是,魅族这两个核心指标持续走低。
一方面,魅族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走低。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第1季度,中国智能手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2.5%。其中,华为以19.4%的市场份额领跑,vivo以1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小米则以16.6%的份额排在第三。与此同时,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下降至4.6%。在榜单中,已经无法看到魅族手机的名字。
对比华为、小米等主流品牌动辄十几、二十以上的市场份额,魅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正在拉大。这些头部厂商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建立覆盖全国的线下销售网络,以及持续推出不同价位的产品组合,不断巩固市场主导地位。在资源高度集中的行业环境下,中小品牌的发展空间正被持续压缩。
另一方面,魅族手机的市场销售表现疲软。虽然魅族副总裁曾洋曾宣布“2024年魅族手机销量再创新高”,但具体情况如何尚未可知。而在魅族的巅峰时期,其全年销量达到了2200万台。对比往昔,魅族的手机销量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这种反差凸显了魅族手机业务面临的市场挑战。要知道,销量持续走低不仅拖累企业收入,还削弱了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导致生产成本攀升,最终形成不利循环。
产品策略的“豪赌与隐忧”
产品实力始终是品牌发展的根基,面对市场挑战,魅族正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寻求突破。从新机发布到系统迭代,这些战略调整既寄托着品牌突破困局的期待,也反映出其重塑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一是,推出新系列,尝试在千元价位段打开市场突破口。前不久,魅族推出了Note 16系列。据了解,魅族Note 16系列以“国民级实用手机新标杆”为定位,国家补贴后起售价低至594.15元,价格十分亲民,主打长续航、稳定信号、高刷新率屏幕、防摔机身和防水防尘功能。其中,Note 16 Pro成为行业首款通过TÜV南德三防认证的千元机型,并配备独立AI操控按键。
在系统层面,Flyme AIOS 2操作系统新增智能场景识别功能,配合全系搭载的AI物理按键,强化了智能交互体验。然而,必须要说的是,尽管魅族采取了“基础功能完善+定价贴近成本”的市场策略,但在当前千元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能否突出重围仍是未知数。
二是,升级系统,优化用户体验。2025年5月13日,星纪魅族发布Flyme AIOS 2操作系统。据了解,Flyme AIOS 2系统搭载OneMind四大引擎:瞬息流畅、流光视效、晶核能效与智愈修复,可以全方位优化系统性能。与此同时,配套的Aicy语音助手同步升级,整合阿里云智能语音技术,支持方言识别和多种音色切换,语音指令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
只是,技术升级同样面临现实挑战。比如,搭载该系统的中端机型如Note 16系列,其处理器运算能力与AI任务需求存在适配鸿沟。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用户对过往AI功能未能完全实现仍存疑虑,此次新增的AI场景化服务能否真正落地并且达到用户预期,仍需观察。
转型之路,迷雾重重
被吉利收购后的魅族正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这个曾以手机业务闻名的品牌,如今面临发展方向的选择难题。既要维持原有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认知,又要拓展汽车智能化新赛道,如何协调两个截然不同的业务板块,如何重新树立品牌形象,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其一,品牌协同的实践与挑战。吉利收购魅族后,双方首次在品牌标识上尝试融合:2024年魅族新品海报中,MEIZU与LYNK&CO标志并列呈现。原Flyme团队约三成成员转向车机系统研发,集中资源开发智能座舱系统。从市场反馈看,搭载Flyme Auto的极氪001车机获得用户高度认可,证明魅族在车载系统开发领域具备技术积累和产品潜力。
只是,业务重心的调整引发新隐忧:当车机系统研发占据大量资源时,手机业务的市场关注度可能被稀释。如何避免核心业务沦为配套角色,在智能汽车与消费电子领域建立双向赋能机制,已成为魅族必须破解的战略课题。
其二,品牌定位的摇摆与反思。魅族曾凭借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在消费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但伴随市场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受阻,这个曾以“精工品质”为标签的品牌正面临辨识度下降的困境。
同时,品牌宣传策略的转向同样带来认知混乱:从早年强调“自成一派”的个性主张,到近期改用“平凡大师”的群体化表达,市场定位的摇摆让忠实用户群体产生信任危机。如何在传承经典与迎合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通过差异化策略重建品牌认知,已成为魅族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命题。
魅族的困境本质是中小厂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结构性难题:既要抵御头部品牌的规模效应碾压,又难以承受激进创新带来的试错成本。吉利入局带来的产业链资源值得期待,但若延续“单点突破+粉丝运营”的传统路径,恐难突破“高端不顶尖、性价比无优势”的魔咒。或许,放弃对标苹果的执念,转而深耕汽车互联细分场景,才是其真正的破局之道。
下一篇:肠道能否精准识别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