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袁晓抖音近日,多位教师凭借“硬核”板书出圈,让传统板书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山东,95后地理老师袁晓因为一手漂亮的手绘画图板书登上了微博热搜。在讲地球“三圈环流”知识点的时候,圆圆的地球是他徒手画的。此外,他手绘的冷暖锋交汇图、世界洋流分布图、气压梯度力示意图等都出现在板报上。袁晓也因此被学生称为“一个被地理耽误的美术大师”。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刘志国教授工工整整的八屏板书同样“火爆出圈”,英文、中文、数字,算式、图标、解析……在他手中,小小粉笔连写八屏,每一笔都工整认真,每一屏都排布清晰。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易懂地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当下,PPT、电子白板等数字化教学工具普及,为何手写板书还能引发关注?记忆中的情感共鸣或许是重要因素之一。科技越发达,手写越珍贵。在键盘输入占据主流的时代,手写板书让不少网友想起学生时代趴在课桌上看老师板书的时光,想起作业本上模仿老师字迹的稚嫩笔迹,勾起了他们对于上学时光的美好回忆。不少网友直呼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纷纷感慨:“突然觉得知识离自己很近,就像能握住的粉笔灰”“堪比PPT”“舍不得擦”“这课45分钟怕是上不够吧?”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对于有温度的教学方式充满渴望。粉笔与黑板的碰撞声中,老师一笔一划勾勒地图轮廓、推演公式逻辑、书写核心要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知识的慢速播放。学生目睹知识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感受课堂节奏的张弛有度。这种“看得见思考痕迹”的教学,让知识传递不再是信息化的堆积,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旅程。老师专注的神情、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对课堂节奏的掌控,都为课堂增添了温度,网友把书写板报的老师誉为“行走的打印机”,这种贴近感,也是科技无法替代的人文温度。
不难看出,板书背后的坚守,折射出教育者对于文化的传承。明明可以制作课件反复使用,却坚持在课堂上手写板书,这是一个将知识内化后再传递的过程,看似是一种复古的做法,实则是对于文化的坚守。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载体,一横一竖皆有乾坤。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汉字美学的具象诠释,从结构的平衡、笔画的韵律、布局的章法等方面,在无声中滋养着学生的审美素养。整齐、漂亮的板书不仅展现出汉字之美,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由此看来,手写板书走红的背后,既是大众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认可,也是为人师表者在三尺讲台上的坚守,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的鲜活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手写板书与数字教学技术二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现代课堂可以实现手写板书与电子教学的有机融合,譬如,用PPT动态演示化学反应过程,用板书提炼核心公式;用动画模拟物体运行轨迹,用板书总结知识框架。这种双向互补,既保留了数字技术的高效直观性,又延续了板书的情感浸润与文化传递功能。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为教学赋能。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那些留在黑板上的字迹终会被擦去,但书写时注入的师者匠心、传递的情感共鸣、播下的文化种子,早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手写板书的持久魅力,正在于它用不变的坚守,在流动的时光中,为教育留住了最本真的模样。(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