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成都市新津区2025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天府农博园圆满举行。近500位嘉宾和行业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新津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此次会议发布了2025年新津首批场景创新清单,重磅推出新津“校企联姻”行动,举行新招引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组织开展金融需求专项对接会和轨道交通产业供需对接活动,成立了新津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此次现场还发布了“敢闯、善创、坚守、奉献、共生”的新津民营企业家“五津”精神。以新希望刘永好、志辉医院余娟、事丰医疗石保社、济通智能装备伍大成、达威科技严建林为代表的五位民营企业家,结合企业发展经历和自身成长阐述了“五津”精神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内涵。
其中,“敢闯”寓意激流勇进、敢破千重浪,在时代变革中闯出了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善创”寓意水无常形、智启新航道,在科技创新中趟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星辰大海;“坚守”寓意滴水穿石、精工铸实业,在匠心沉淀中锻出了“新津造”的硬核实力;“奉献”寓意润泽四方、璀璨万家火,在回馈社会中踏出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共生”寓意百川汇聚、共绘新蓝海,在美美与共的格局中跑出了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民营经济推动新津“立园满园”
14日上午,参会企业代表参观了天府智能创享中心、新津民营经济博物馆、健康食品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宝墩遗址博物馆等,他们深入了解新津历史文化底蕴、现代产业规划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做法。“增强了我们在新津投资兴业的信心,感受到了新津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参观企业代表说道。
2024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3%、排名成都第1,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达到94.4%、税收贡献达到75.6%。此外,2024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校企科技研发合作项目超100项;绿色食品、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主导产业均迈进“百亿”俱乐部。
“广大企业家们积极投身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火热实践,以‘大担当’支撑起了新津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大会上,新津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营经济迎来攀“高”向“新”时刻
作为新津民营经济发展的闪亮名片,全球川商总会会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现场分享了新希望集团如何锻造农业“金扁担”的经验。
刘永好表示,对新希望来说,“金扁担”是让农民生活更好、农业现代化的寄语,新希望坚持43年,在政策指引下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新希望围绕农业和食品做“5+3”产业布局,5个大产业围绕农业和食品展开,3个生态体系涵盖食品产业、生物科技、生活服务。同时,新希望还向人工智能转型,开展内部专项培训,推动数字化发展。他相信《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将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企业有信心克服困难,迎来新格局。
著名经济学家、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有助于树立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对民营经济的地位、民营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民营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马光远表示,新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在新希望食品作为标杆的带动下,吸引了更多行业和产业的聚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建议把新津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去推广。
项目对接打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
大会期间,新津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正式成立。
同时,新津区发布了2025年新津首批场景创新清单,主要覆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绿色食品、智能装备、数智融合”6大领域、23个场景,聚焦政府需求端和市场供给端,广泛开放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营造生态,推动“为企业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引育更多“城市合伙人”。
大会重磅启动新津“校企联姻”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围绕落地新津的“技术创新中心”进行解读。其定位为共建健康食品创新生态,建议聚焦健康食品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立足新津区产业基础,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建立“实验室-中试车间-产业化”三级验证体系,助力高校成果快速匹配企业需求;通过“双聘”机制,推动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双向流动,培育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大会还举行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和两场金融需求和轨道交通供需的行业对接会。此次集中签约涉及总投资超100亿元,华润饮料、智琪食品、安之孚储能、盛邦新能源、宏途路桥、民富食丰等16家企业参与签约,为新津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富食丰是一家以烘焙为主的食品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2021年落户新津创业以来,企业发展迅速。此次民富食丰公司进行扩产,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从拿土地指标到办各种手续,始终是一个政府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效率非常高,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津心为企”的服务品牌。
安之孚公司将在新津投资建设一座4GWh的智慧低碳储能工厂。该公司总经理曲先鹏告诉记者,在前期项目考察过程中,他就注意到新津区的服务意识很强,行政效率也非常高,在当地注册公司的速度就很快。公司计划今年建设厂房、引进设备,预计2026年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后实现投产。
此外,大会期间还成功举办“新质引领·津企链动”轨道交通产业圈链融合供需对接专场活动,新津区路桥构件协会现场发布行业供给清单,双建路桥、中铁五局等6家企业代表现场签署合作协议,签约金额突破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