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款退货是消费者合法权利#】#屏蔽高退款人群不如提高产品质量#近日,某电商平台上线“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引发消费者争议。据证券时报报道,该平台上的商家可在自定义推广页面设置屏蔽人群,既可完全屏蔽高退款人群和异常退款人群,不再触达,也可以对退款率较高人群减少曝光。平台回应称,高退款人群屏蔽等功能目前仅针对服饰商家开放,不支持其他行业的商家申请。何为“异常退款人群”“高退款人群”?据报道,异常退款人群是指存在退货空包、谎称未收到货、退货运单造假等异常退款行为的人群;高退款人群是指近90天退款率超过同类用户均值3倍且退货量大的人群。商家开启屏蔽功能后,退款率会有所下降,但整体曝光量、点击率、成交订单数等可能会同步减少。可见,推出“高退款人群屏蔽”等功能,和此前取消“仅退款”的内涵近似。平台意在赋予服饰类商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减少“恶意人群”等的退款滋扰,从而减轻商家负担。这种新功能只向服饰商家开放,显然很有针对性。服饰领域一直是电商平台的退货退款“重灾区”。多年来,服饰类商家经营面临的一大痛点是,有些消费者以“薅羊毛”为目的下单。比如,购买演出服装,穿过一次后便火速选择退货。此类异常退款尤其是频繁退款行为,势必会提升服饰类商家的物流、质检、二次销售等成本,拉低商家利润。但以退货次数给消费者“画像”,显然有顾此失彼之嫌,没有充分考虑服饰类商品的特殊性。一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女装退货率一般在50%至60%,男装退货率则在30%至40%。如此高比例,很难说都是恶意“薅羊毛”所致。货不对板、尺码不对、以次充好、商家宣传图“滤镜”太大等因素,都可能让消费者体验不佳而退货退款。以消费者近90天的历史退款率和退货频次来界定“高退款人群”,是否合适有待商榷;如何界定“退货量大”,消费者是否会在不知情之下被商家单方面设置“屏蔽”,同样存在疑问。平台当然要保护商家利益,但消费者权益不能因此受损。退款退货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消费者的权利。对于部分消费者“恶意”退货退款、“薅羊毛”等行为,商家可向平台申诉或拿起司法武器维权,一刀切地将超过一定均值和退货数量的人群纳入“屏蔽视野”,消费者的正当退货退款权益会不会被变相挤压、会不会被算法和商家误伤?电商平台应多听听消费者的声音,平衡买卖双方利益。无论是消费者、商家还是平台,都应当始终坚持诚信和法治。其实,好产品好服务不怕“恶意”挑刺。真正抓好商品质量和售前售后服务,又何须设置类似“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北京日报 记者 李松林;视频: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