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5月14日,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当值调度员郝珈玮通过市南配电自动化系统,对10千伏华电上中路光伏电站、华电放鹤路光伏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自4月30日并网起,光伏电站已稳定运行两周,并网开关状态、涉网频率、发电曲线等均正常。”郝珈玮介绍道。作为全国首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交通“隔声棚+光伏”项目,10千伏华电上中路光伏电站、华电放鹤路光伏电站成功并入市南电网、运行稳定有序。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新能源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更为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树立了新标杆。
为响应国家新能源建设号召,加快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上海市交通委创新性地提出了“交通+光伏”项目概念,致力于通过在既有或新建交通设施上加装光伏设施,实现改善上海交通能源结构的目标。此次并网的“交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是在已通车城市快速路上做升级改造,实现“一路两用”。项目充分利用虹梅南路高架全影型隔声棚顶面2.6万平方米空间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组件铺设于虹梅南路高架的上中路段和放鹤路段,总装机容量达到1420.64千瓦,分别通过10千伏华电上中路光伏电站、10千伏华电放鹤路光伏电站,以“全额上网”模式接入市南电网。
“交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前期规划、项目施工、用户服务、平稳并网等关键环节的协同推进。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抽调各专业骨干组成“智囊团”,多部门协同发力,破解多重项目难题。面对高架周边复杂的电网环境和交通布局,团队多次踏勘现场,综合电网负荷分布、线路走廊资源、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定制最优接入方案。客户经理全程跟踪设计蓝图审查、继保整定计算、设备验收等环节,高效出具审图报告、协助用户压缩设备定制周期。
在政企协同机制保障下,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建立会商制度,联合市、区两级发改委、交通委、道运中心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累计召开协调推进会15场次,攻克施工许可审批、交通导改方案等多项关键点。建设施工团队精细定制文明施工方案,克服高架下方保护区施工限制,采用“人工探挖+机械微挖”结合工艺,在涉及车流量大的上中路、放鹤路段,掘路开挖施工达千米,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施工。
在交通动脉上完成这项“绿电微创手术”后,如何精准评估光伏并网的增效成果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市南公司技术团队像专业医师般开启“术后监护”模式,依托配电自动化系统对光伏电站运行数据进行全维度监测分析。技术团队明确了光伏电站在安全、调度、检修、通讯及自动化四方面的管理规范,同步完成配网系统中站内图、并网路径图绘制及通道调试等关键工作,通过“三遥联调”确保光伏电站接入市南配网自动化系统信息完整准确,实现可观、可测、可控。
经测算,两座“绿色电站”成功并网后,每年可供应约150万度绿电,相当于500余户上海居民的年用电量,同时平均每年还能节约标准煤约46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57吨。“交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的实践落地,不仅是优化上海交通能源结构的重要一步,更为全国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今后,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公司将持续做好用户光伏电站侧技术支撑,积极促进“光伏+交通”的融合发展,营造新能源消纳优良环境,为超大城市存量空间低碳转型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虹梅南路高架“隔声棚+光伏”项目稳定运行两周,经验可复制》
栏目编辑:任天宝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