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安全账户”是陷阱 陌生来电不轻信
某日,李女士神色紧张地前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某网点查询账户余额,期间客户微信电话响起,但她并未立即接听,而是小心谨慎地离开柜台到网点门外接听,接完电话客户显得非常焦急,柜员察觉客户神情异常,主动询问查询余额的目的。
此时,客户戒备心极强,不愿吐露实情,但柜员并未放弃,而是温馨提示客户注意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不要轻信陌生人来电,确保账户资金安全,并向客户展示网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折页。经过一番交流,客户终于放松警惕,原来她上午突然接到“某公安局”来电,被告知其涉嫌参与一起金融诈骗犯罪活动,需将账户内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且不能告诉其他人。通过添加微信好友,对方还发来“警察”工作证和两份所谓的法律文书,李女士据此对“警察”的指示更加深信不疑。
了解事情原委后,柜员判断客户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遂向客户列举近年来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耐心劝阻客户汇款,谨防上当蒙受资金损失,同时提醒客户前往就近派出所报警。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劝解、引导下,客户意识到这是一起诈骗,表示不再汇款,成功避免了资金损失。
风险提示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各类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利益。为切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凡是自称公安、检察、法院、通信管理局或社保中心等单位工作人员,说你涉嫌犯罪,要求把钱转到另一个“安全账户”或索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的一定是诈骗。
2.陌生身份要核实,借钱汇款要警惕。“真警察”都会跟您当面核实案件信息,不会远程联系您转账汇款。
3.当您意识到受骗时,一定要保存好通话记录、聊天信息、转账记录、受骗链接等证据并马上报警。当您觉得可疑却又不敢断定时,请相信银行工作人员,将您的疑虑告之我们,我们一定竭尽全力为您排忧解难。无论犯罪手段如何狡猾,只要我们保持谨慎、仔细辨别,一定可以揭穿诈骗分子的假面具。
警惕不法贷款中介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打着“正规机构”“银行合作机构或内部人员”等旗号进行虚假宣传,通过“包装”贷款、提供过桥垫资等手段向消费者收取高额费用并牟取非法利益。此类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法贷款中介常见套路
1.贷前消费。不法贷款中介常以“绿色通道”“百分百申请成功”“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等虚假宣传吸引申贷人,但前提是申贷人先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押金,以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一旦申贷人交了钱,不法贷款中介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正规的金融机构放款前不会向申贷人收取任何费用。
2.内部有关系。不法贷款中介宣称自己在金融机构有熟人、有关系,可以帮助申贷人轻松获得低息贷款,不过申贷人需要缴纳一定的服务费。需要注意的是,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有严格的贷款审核流程,并非某个内部人能够左右。
3.包装资料。不法中介通过编造、篡改、伪造申贷资料向银行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发现后可能要求申贷人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申贷人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4.洗白征信。中介谎称只需几千元就能帮助申贷人洗白个人征信,无论“多花多黑”都能洗白。事实上,不良征信记录会在申贷人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五年后自动消除。如果发现自己的征信有不良记录,要积极还款,而不是通过歪门邪道来“洗白”。
温馨提示
邮储银行提醒广大消费者,应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及实际还款能力理性借贷,通过正规途径办理贷款业务,警惕不法贷款中介和贷款陷阱。
1.选择正规贷款渠道。消费者应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低门槛、审批稳”等虚假宣传承诺,向正规金融机构咨询办理贷款,要充分了解贷款产品,看清贷款利率、计息规则、还款约定、逾期罚息等重要内容,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环节。
2.量力而行,理性借贷。消费者应结合个人资产情况、收入结构、负债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个人还款能力、用款额度等,理性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办理贷款应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材料,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及时还款,重视个人征信记录。
3.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不轻易登录不明网站和链接;不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4.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警惕自称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和短信,及时通过银行官方账号、银行官方APP、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热线等途径咨询核实。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不明链接、登陆不明网站或APP,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如发现落入不法贷款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本版内容转载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