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付敏 刘法宝
面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新疆岳普湖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创新思维破题,构建“情理法”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今年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架设“连心桥” 以情为先解心结
“调解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有温度的心灵对话。”岳普湖县综治中心调解员阿依古丽这样描述调解工作。
该综治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倾听群众心声作为化解矛盾的第一步。创新设立“情感疏导室”,通过“一杯热茶、两把椅子、三方会谈”的温馨场景,让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诉求。面对矛盾纠纷时,工作人员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全面了解矛盾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双方诉求。在倾听过程中,工作人员注重情感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促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在近期一起土地纠纷调解中,工作人员连续5天倾听双方家族30年恩怨,通过调解唤醒当事人的手足之情,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筑牢“公平秤” 以理为基明是非
岳普湖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对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认真审查,通过调查核实,辨析矛盾纠纷症结。同时,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确保调解过程有理有据。
在办理某企业欠薪案件时,调解组厘清劳动合同关系,邀请劳动监察部门现场普法,在辨析事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促使企业当场兑付46名农民工工资83万元。这种“普法式调解”让群众在解纷过程中提升了法治意识。
织就“和谐网” 以法为盾护安宁
为确保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岳普湖县综治中心在调解后持续跟进监督,通过定期回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度和协议履行情况。对未按时履行协议的当事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督促和提醒。
该综治中心建立“三书同达”制度,对达成调解的纠纷同步出具“调解协议书”“法律确认书”“履行提醒书”。针对一起持续两年的房屋漏水纠纷,调解员在促进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后,联动法院进行司法确认,使调解书具备强制执行效力,建立“调解——确认——回访”闭环机制,提升协议履行率。
该综治中心将“情理法”多元解纷模式延伸至网格治理,培育“石榴籽调解队”“马背宣讲团”等23支特色调解队伍,在塔吉克阿巴提镇,由退休教师、驻村律师组成的“阳光调解室”成功化解多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