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初醒,万物繁茂。
记者随车沿着五军公路行至王益区王益街道墙下塬村入口处,一处醒目的广告牌上写着“魅力墙下塬欢迎您”几个大字。
进入村庄,干净整洁的通村大道两旁草木葱茏、花朵竞相开放。村民房屋外墙刷着白色涂料,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业发展标语等内容布满了文化墙。家家户户门前种花植绿,村内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有序运行,整个村庄井井有条。
这只是墙下塬村的“面子”。入村了解感受之后,一个文明和谐、发展后劲十足的美丽乡村跃然眼前,让人为之振奋。
党建清风护航文明之路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墙下塬村历来重视党建工作。近年来,该村党总支在工作中总结形成了“三联系三服务三促进”工作机制,即村党总支包联驻村企业和社团组织、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包联村民小组、党员分片包联群众,服务好驻村企业、社团组织和广大村民,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更融洽、村级管理更民主和为民服务。这股党建和风坚定了墙下塬村的发展底气,推动该村在党的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该村党总支每月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及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学习强国APP等开展学习,夯实党员的政治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党员为群众作示范、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工作日内的上班时间,群众只要去村委会办事,一定有党员在岗办公。
党员刘睛睛常年驻守在村委会便民中心办事窗口,“帮办代办”是她的基本工作。“每名党员都有自己的联系户,每年社保认证等业务最繁忙的时候,我们会到自己联系的、行动不便的村民家中,帮他们把这些事儿办好。”刘睛睛说。
墙下塬村每一名党员都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当成重大任务做到极致。
“我们村多年来几乎没有婆媳矛盾,村民之间有个啥纠纷,他们都喜欢来找我说理。”村党总支书记侯战良是个调解能手,村里的“良言相劝”工作室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村民有样学样。
墙下塬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也是在村干部们的示范带动下保持下来的。干部们发现哪里脏了乱了,就从最近的村民家里借扫帚簸箕打扫,借锨平整土地。时间一长,村民们也不好意思了,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门口拾掇得干干净净的,没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近年来,墙下塬村先后获评国家级无邪教示范村、省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市级农民增收先进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信访工作先进村等。
民俗新风引领文明和谐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在农村,办红白事是大事。
“以前,即便家里条件不行,村里人过事的时候也要装排面,抽的啥烟、喝的啥酒、席口的多少、白事请的乐人数目等等,都是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侯战良介绍。
近几年来,在帮扶单位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墙下塬村把“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列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该村从红白理事会入手,经过村干部无数次入户调研、开会商议,群众代表讨论通过后,最终细化形成了《墙下塬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试行)》。
自该章程制定以来,村里的风气大变样,迎来了新风尚。
酒水每瓶不超过80元、烟每盒不超过10元,酒席最多不超过30桌……有了统一标准,群众过事的时候心里就没了负担,不用像以前一样担心“谁会笑话、说闲话”。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大家都爱攀比,生怕比别人差。现在村里倡导抵制高价彩礼,而且规定了过事酒席的标准,缩短了过事时间,实实在在帮我们减轻了负担。”村民刘天奇高兴地说。
墙下塬村的文明新风还体现在高度重视并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上。
“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城里工作生活,村里老人和小孩比较多。”村委会委员孟保银介绍。该村聚焦“一老一少”两大群体,定期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以及“道德讲堂”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策划以村民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村民们参与其中,共享文化盛宴。
村里没有理发店,村委会指导成立了墙下塬金穗慈剪理发善行志愿服务队,义务为村里人理发,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亲自上门服务。自队伍成立以来,已经为150余名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理发及相关帮扶服务。
帮扶单位市民政局结合主责主业,指导村子完善了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我管理、服务与监督。“在我们村,大家的事情村民说了算,《红白理事会章程》就是群众自己讨论出来的结果。”侯战良说。
产业春风带来增收希望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墙下塬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花椒、核桃为主。
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在帮扶单位王益区发改局的指导下,墙下塬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地实际,由党员牵头成立合作社,提供政策,扶持农业企业入驻。驻村第一书记马慧红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助力村子增收。
2023年,该村返乡创业青年党李星成立了以农业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星隆禾农业有限公司。
支持返乡青年创业是村里的大事,同时又能带动群众致富。该村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群众”的互利共赢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星隆禾农业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1000余亩,种植特色农作物——高粱。公司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就近吸纳了10余名劳动力就业,带动村民年增收50余万元。
70多岁的村民陈志斌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目前自己除了种一点吃的麦子和玉米外,把其他土地都流转出去了。“这样我一年还能拿到固定的分红收入。”老人还给记者反复强调,规模种植是农业趋势。
党李星告诉记者,他计划今年后期托管村里的土地,用现代科技管理农田,解决村里人种地不方便的问题。
上一篇:四大文旅活动将呈现河北之美
下一篇:特刊丨镌刻在东北大地上的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