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民县“共富工坊”带动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增收
“我们团队最多的时候有112人,有些人做了一阵有其他事就退出了,现在稳定下来的有82人。”母正琼说,“做这个最多一个月增收1000多元,最少也有三四百元,大家积极性很高。”母正琼说的“这个”,就是富民县“共富工坊”假发编织项目。
富民县作为传统农业县,群众收入以林果、蔬菜种植和养殖为主。为了帮助群众增收,富民县探索实施“乡村共富”工程,“招小商”整合农村富余人力资源,打造7个“红色富民·共富工坊”,目前已帮助1000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80余人参与假发编织增收共富
母正琼领头的假发编织项目是7个“共富工坊”项目中发展最快的。从2023年9月开始,富民县相关领导多次赴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假发编织项目就是从中孵化而来。
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看招商政策、看区位因素、看投资环境,而小项目落地,则主要靠人。假发编织项目需要一个善于和人打交道的负责人,找谁?
当过妇女主任、干过催乳师的母正琼成了第一人选,她的性子大咧咧,是个见着谁都能说上一箩筐话的热心肠。经富民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牵线,母正琼接手了这个项目。培训、验货、寻找人手,一年多来,母正琼不负众望,将假发编织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80多人。
假发编织的流程不复杂,厂家把原材料通过快递寄到富民,母正琼收货后组织人手编织成假发,再将成品验收合格后集中回收寄回给厂家,厂家支付手工费。“一开始,大家担心假发编出来,交货后拿不到手工费。”第一批成品回收后,母正琼先垫付4000多元结清了大家的手工费,并将与厂家的沟通记录截图发在微信群中打消大家的顾虑,自此,团队开始壮大起来。
4月30日一早,母正琼把手头记的零碎账目盘点了一下,从2023年12月开始,截至2025年4月30日,母正琼的团队总计经手34批编织活计,手工费收入200002元。
家庭妇女在家带娃创收两不误
35岁的施海洋全职在家照顾3岁的孩子和公公婆婆,她觉得假发编织是个性价比很高的活计,现在靠着假发编织,她一个月能有1300元左右进账。“一家人买菜买肉、小孩的尿布零食都从里面出,一个月的基本开销够了。”施海洋是最早加入的成员,她还记得第一次交货拿到了370多元手工费,“我一天只投入三四个小时,小孩睡了就抽空编一会儿,一根基础款的细辫子大概长20多厘米,1分钟就编完了,能拿6分钱手工费,不累人,也不影响带小孩、做家务、照顾老人。”施海洋说。
假发编织项目的成员主要是女性,不过也有特殊,去年5月,母正琼发展了一名男性成员。
54岁的熊天喜下半身瘫痪,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生活开支靠媳妇务农和大儿子外出打工,还要供小儿子上学。母正琼主动找到他,邀他加入团队。母正琼把原材料送上门,教熊天喜基础编织手法,“他手慢,一个月能赚600多元钱。钱不算多,但是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挺好的。”母正琼说。
今年4月10日,富民县成立首个“共富工坊”工会委员会,母正琼当选工会主席,假发编织项目80余名成员全部入会,从此有了工会组织这个娘家靠山,没了后顾之忧。母正琼要忙的事更多了,“我自己一天才编10多元钱,要忙的事太多了。管他的,能赚多少是多少。”乐天派的母正琼把自己说乐了。(辛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