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韶菁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向全世界发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适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指引,为全球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
海洋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和平性、创新性、包容性、生态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中国历来重视和平,强调“以和为贵”,和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在成分,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中国都秉持和平交往的原则,强调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美美与共,这一跨越千年的友好传统,如今正化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脉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和平是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展繁荣的主旋律,反对海上霸权主义,始终是中国维护海洋和谐安全的现实担当。
《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强调对传统模式的革新。海洋命运共同体突破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利益藩篱,超越单一国家的排他性权益诉求,以主权平等为基石,强调海洋作为全球公共资源的共享属性。这一理念将海洋治理从国别事务升华为人类共同使命,深刻体现了对全球化时代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与理论创新。《尚书》中“协和万邦”的思想理念,启示我们海洋不属于任何单一国家或民族,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现今的海洋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污染加剧等全球性挑战,仅靠单一国家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世界各国在面对海洋挑战时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人类共同面对海洋治理挑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战略互信的蓝色伙伴关系,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容性智慧的现代诠释。
《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哲思,《孟子》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生态智慧,穿越千年时空,共同传递着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的深邃理念。这些东方文明中的生态观启示我们:唯有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方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球治理的核心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注解。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风范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联通、技术交流、信息共享、文化交融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积极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世界沿海国家共同搭建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紧密相连、一脉相承。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比重首次超过50%,这一数据意义非凡,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来深耕细作的丰硕成果,更标志着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迈入高质量、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海洋经济走廊已从概念蓝图转化为实体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已成为中国外贸质升量稳的“压舱石”之一。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单一的商品贸易通道,而是一个包含海洋环保、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发展体系,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遵循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互联互通的合作网络将不同大洲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旨在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在客观层面上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将古老的航海精神与现代国际关系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框架下,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围绕港口建设、物流通道优化以及能源开发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建立多双边合作机制,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的协同发展局面,扩大了优势产品互换,进一步激发了共建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市场潜力。可以说,无论是加强海洋经济贸易,还是推动资源互补共享,都体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唯有携手共建、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一直秉持且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理念。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成果丰硕,从港口建设到远洋运输服务,再到海洋资源开发,深度契合各国的发展需求,开创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充分印证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
海洋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旨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平等协商、共同建设和成果分享,是解决海洋问题、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可靠路径。
“共商”强调各国在海洋治理中应进行平等协商,在共同决策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和策略,避免单边主义或强权政治对海洋事务的主导。各国在海洋方面的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应当得到充分尊重,要通过加强建设多边对话平台、区域合作机制等,以政治对话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以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最终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共建”明确各国应共同参与海洋治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协同努力实现目标,构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机制。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监测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场经验。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导推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治理体制改革,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共享”意味着各方应当共同分享海洋治理带来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受益度,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更公平的利益分配,以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其在经济上受益并有更强的动力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深深植根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这一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旨在推动世界各国携手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凝聚国际共识、深化合作交流,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以及实现海洋领域绿色、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与智慧贡献。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党委书记、法学博士)
上一篇:“夜课堂”里
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