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杨舒 通讯员刘祎涵)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天书计划”主要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鉴定发掘优异资源和基因,可以在促进种业科技原始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作物育种与基础研究提供有效支撑。但目前,我国仍存在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核心资源数字化程度低、育种数据碎片化程度高等问题。
“天书计划”旨在组建覆盖四大粮食作物95%以上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群体,进行深度测序,建设作物共享基因库;创建资源基因型+表型标准数据集,为大模型驱动的“精准设计育种”提供底层数据基础;建设作物智能精准设计育种平台,推动形成“资源—数据—挖掘—设计”一体化育种体系,促进我国作物育种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据悉,该计划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质资源为基础,对作物基因组蕴含的复杂遗传密码进行破解,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育种新质生产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种质资源鉴定、利用的关键阶段,运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多元育种技术融合体系,形成一体化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节本增效、高抗广适的重大新品种,对推动我国种业振兴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因此,“天书计划”既是科企合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机制创新,也是共同推动种业振兴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