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届西藏自治区党委连续几年的强力整治,全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为民办事的精气神更加充足,作风之变有力助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然而,从近期有关通报情况看,少数党员干部仍然存在“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把做了一点当做了全部”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它不仅影响工作实效,也会侵蚀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持续深化整治。
“把说了当做了”贻误事业发展时机。如果党员干部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认为开了会、发了文就等于工作完成了,难免导致许多决策部署停留在口头、悬浮在纸面,难以真正落地见效。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作风会形成一种虚假的工作氛围,让上级误以为工作已经开展,让群众误以为问题正在解决,最终贻误事业发展时机。当“说”取代“做”成为工作常态,党员干部就会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政策就会在“最后一公里”遭遇“中梗阻”。
“把做了当做好了”损害工作开展质效。如果党员干部满足于工作“做过了”,而不问实际效果如何;热衷于“走流程”,而不关心问题是否解决,难免导致一些工作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群众反映的问题看似有了回应,实则没有解决;上级部署的任务看似有了行动,实则没有成效。它会制造一种虚假的“政绩”,让有关工作浮在面上,没有实质的成效,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
“把做了一点当做了全部”助长投机取巧之风。如果党员干部对待工作挑肥拣瘦、避难就易,只做容易出政绩的“显绩”,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只解决表面问题,不触及深层矛盾;只完成量化指标,不注重实际效果,难免导致工作碎片化、表面化,难以形成系统合力。同时,它会助长投机取巧的功利主义,使党员干部热衷“造盆景”“刷亮点”,而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最终影响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把说了当做了”导致工作不落实,“把做了当做好了”导致落实不到位,“把做了一点当做了全部”导致工作不彻底。这三种不正之风相互关联、相互助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思想根源上看,这些不正之风反映出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淡薄。他们不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而是把个人、局部利益放在首位;不是从事业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得失考量;不是追求实实在在的成效,而是追求表面上的“完成”。这种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偏离,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从制度层面看,这些不正之风与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当考核过于注重“做了没有”,而忽视“做得怎样”,就容易导致干部满足于“做过了”;当评价过于看重短期成效而忽视长期效果,就容易诱发急功近利的行为;当监督问责不够精准有力,就容易滋生敷衍应付的心态。
持续深化整治这些不正之风,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民服务、推动发展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及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进考核方式,既看过程更看结果,既看数量更看质量,既看显绩更看潜绩,对只说不做、做而不实、实而不优的干部,该批评的批评,该调整的调整,该问责的问责。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要深化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有关部署要求,推动党员干部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及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不达目的不罢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监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倒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