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俗节日,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通常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但还有其他起源说法。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件国宝文物——《晋佚名书曹娥诔[lěi]辞卷》,讲述了端午节起源的另一个版本“曹娥投江”。
孝女曹娥为父投江感动天地
2023年11月24日,“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多件文物首次走出库房亮相,展现中国古代正体书法文化。其中《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成为最受外界关注的一件文物。
曹娥是谁?为什么一件关于她的书法作品能够被海内外的书法爱好者和媒体关注,甚至有人不远万里来到沈阳,就为一睹她的故事?
“合规同矩”的策展人、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张盈袖讲述了“曹娥投江”的故事。
在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县曹家堡,出现了一位孝顺且才华横溢的女子——曹娥。她的父亲曹盱常年在江中划船,举行唱歌迎神的仪式。然而,在公元143年的一天,曹盱遭遇了狂风巨浪,小船被大浪掀翻,曹盱沉入江中,生死未卜。
得知父亲落江的消息后,年仅14岁的曹娥心如刀割。她匆忙奔向江边,声嘶力竭地呼唤着父亲,并沿着江岸日夜寻找。寻找十七天后,她投江自尽,5天后人们发现了曹娥和父亲相抱着浮出了水面。此事报至县府,上虞县的官员以彰其孝行为她立碑,颂扬她的功德。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曹娥投江的日子,恰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因此,端午节便有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作者之谜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是为表彰曹娥而作的诔辞,内容与《后汉书列女传》及《世说新语》吻合,卷后还有宋高宗赵构、赵孟頫等十余位书法大家的题跋。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是不是东汉曹娥碑上的原有字体,目前已无法确定,因曹娥碑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再刻曹娥碑,拓印后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曹娥碑》字帖。
《曹娥诔辞》的作者又是谁呢?张盈袖说:“目前学界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由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持这一观点的是北宋时期的黄长睿;一种认为是东晋时期一位佚名作者所写,持这一观点的是宋高宗赵构;还有一种认为是六朝时期的人所写,持这一观点的是元代陈绎曾。不过,对于这件作品的书写时间为东晋时期,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一致。”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暂在封闭保养中
根据国家规定,《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这类国宝级文物在展出一次后,至少要封闭保养三年,因此,今年端午节来到辽博,您看不见《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但是辽博不会让你失望。
5月18日,“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将在辽博举行,为期3个月。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支持单位包括辽宁省图书馆、旅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展出展品共计260余件(组),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珍贵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手稿等共110余件(组),其中90%以上系首次展出。又从敦煌研究院调集了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文献以及王子云、董希文、常书鸿、李浴、段文杰、常沙娜等名家临摹的敦煌壁画等,囊括多件国家一级文物。为丰富展览的内容和形式,精选1:1原大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4座,入选《国家宝藏》的敦煌第220窟的南、北壁壁画(复制)也同时参展。此外,“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成果也将在展览中呈现。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杨博 摄影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