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朱艳霞
从年初西藏地震的雪域驰援,到北京大风中的“城市守护者”,再到辽阳饭店火灾事故中的应急联动……每一次灾害的警报拉响,保险业总以逆行者的姿态冲在救灾一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前4个月,保险业赔付约1万亿元。
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与风险博弈,保险业通过快速理赔、预赔预付、风险减量服务等方式,为受灾群众和企业撑起“保护伞”,充分彰显了大灾面前的保险温度。
当灾害突袭,理赔效率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体的生存保障。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保险公司践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服务流程,将“保险温度”传递到救灾前方。例如,西藏日喀则地震发生后,人保财险开展快赔预赔,最快一笔赔款仅用时30分钟。同时,重点加快农房险民生类险种的理赔服务效率,采取“边公示、边理赔”的方式,简化手续,压缩环节。
风险减量服务被认为是保险业践行“防胜于赔”理念的核心抓手。通过“保险+科技+服务”模式,保险公司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降低灾害损失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成本与保险赔付支出的“双降”。例如,平安产险搭建了自然灾害预警平台“鹰眼系统”,其利用数据模拟、台风定位、灾害诊断等技术,预判台风路径、受灾地区降水量分布情况,可提前向受灾地区投入物资、资金,支持农户开展作物抢收、疏通沟渠等抗台风动作。
尽管保险业在大灾应对中展现出强大行动力,但灾害的保障缺口依然较大。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未来,行业仍需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覆盖广度上,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动巨灾保险立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保险+社区”模式,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高风险区域提供定制化保障。二是服务深度上,打造“全周期管理链”,建设国家灾害风险数据库,提升风险定价精准度,推广“保险+服务+科技”融合产品,完善再保险市场。三是协同力度上,构建“社会共治生态”,实现从“风险补偿者”向“社会治理参与者”的深刻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保险业正以“演练+宣传+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推动防灾减灾从政府单一主导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随着保险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社会的深度共生,这份保险温度必将温暖更多生命,照亮更多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