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孙犁在晚年深居简出,不太与人交往。但他与许多青年保持着通信的联系,其情形于尺牍中都有所体现。与他通信的青年多是喜爱文学的人,孙犁与他们对话,看得出心存快意。肖复兴先生有一本书叫《清风犁破三千纸》,记载了他当年与孙犁的信件往来,但两人没有见过面,真真是君子之交。看他们几十年前的文字,觉得他们的心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于是也明白了肖复兴写作的某种原色来自哪里。作家间的交往,可见出某些本然的东西。私人语境里有不少平时看不到的表述,臧否人物、指点时风时的片言只语,说起来耐人寻味。
文坛向来是名利场,孙犁、肖复兴对此都保持着警惕。他们都喜欢率真之人和清秀、质朴的文字,读书时,能从前人的苦乐中看到种种世相。所以,通信中有许多真言在,也可以说彼此都袒露着思想,共鸣的地方很多。印象深的是孙犁谈读书之道,一些经验对于肖复兴恐怕都有影响。孙犁强调“读书当以中西兼顾为主,中国古籍择要读之即可”。从孙犁的文字中看,他是主张一点杂学的,多一些冷门著作的浏览,对于增智与增趣不无意义。不过孙犁虽然涉猎甚广,精神却依然保持着一种纯然之态,没有多少杂色。肖复兴感叹,“晚年的孙犁,是一本大书,而我的认知和理解,只停留在封面和扉页上”。
孙犁旧照
肖复兴很懂孙犁文本深处的好,也能够道出其文章内在的脉络,他所写的系列心得,都看得出内心的价值走向,从前辈作家那里领悟甚多。《大味必淡——读芸斋短简》《读画论世事》《萧疏听晚蝉》《重读〈荷花淀〉》《孙犁和石涛》等,细腻中见性情。孙犁的文章受人喜爱,乃因文字里有古风,思想是从泥土里升腾的,带着旷野的流韵。他沉潜在历史深处,又不忘人间冷暖,文字卷动着清风,拂去事物外的蒙尘,露出本真。这是很高的境界,明白于此,才知道笔墨的轻重点该在何处。
由于这本书,我对肖复兴开始有了别样的感觉。过去我编副刊时,曾刊发过他多篇散文,都很有韵味,却没有想到内中的原因。近来找来他的许多本书,读后才知道先前对他的印象失之于简。他的作品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同代人的一些积习也很少。在什么地方保留了叶圣陶那代人的理念,以为文学是为人生的,而不是空幻的梦想。
肖复兴出生于北京,他的散文有一股平民气味,却又非京味儿的传统。那里有一点写实主义的素朴情感和焦虑中的善意。他的作品有知青生活的回忆、古典音乐的鉴赏和北京市井的追忆,这些构成了他繁复的背景。从他笔下那些老建筑、旧店铺、小吃和花草中,看得出历史的沧桑,又没有自恋气,感到是以心与读者对话。孙犁说他“文风很正”,不是没有道理。
肖复兴近照
在大量文字里,肖复兴常常有对命运不测的叹惋,还有对存在的荒谬的揭示。早期所写的《母亲》,因为感情的质朴打动了读者,那些青少年记忆的捕捉,素朴的心如何在时代风雨里震颤,写得都特点鲜明,有苦,有爱,也有神往。他回忆父亲的一生、姐姐的经历,还有少时自己的痛感,可谓社会历史的一种刻画,北京人心底的冷热于其间都可以感到。《槐花祭》写一个普通妇女的一生,传奇的爱情,曲折的经历,受辱的人生,但主人公内心依然带有善意,读来令人落泪。“她活了七十多岁,美丽过,丑陋过;风光过,屈辱过;纸醉金迷过,痛不欲生过;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坐享其成过,背朝青天、脸朝黄土,辛勤劳作过。”一个并不完美的女子却有着人生哲学里说不清楚的感叹,泪影里有忧思的流动,慈悲之气散在字里行间。肖复兴善写小人物,《忆秦娥》对于大院里人的描述,也是有沧桑之色的。大院里的人生有诸多陌生诡异的地方,他写私生子大华一家的形状,神秘如曲折之河一般波浪起伏,孩子们的天真与世道的诡异碰出火花,天性、风俗性、国民性在大杂院里都各自延伸,编出特殊时代的经纬。《大院记事》(八章)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指甲草》对曼丽的遭遇的描述,细节里有真情的闪动,主人公的死,给作者留下久久的感念。《花露水》写方老师的经历,人的命运里奇音缭绕,暗淡里的光也是有的。《泥斑马》写王大爷的善良与无私,以及“我”的过失与感念,也令人难忘。他写各式人物,有时能以平常语为之,在某些地方也令人想起巴金的文字,叙述语态不乏忏悔和追问。作品穿梭于几个时代之间,沧海桑田中,人之渺小与外力之大,引出一段段叹息。
在风雨中过来的肖复兴,文笔带着一丝忧郁色彩,所以并不那么潇洒,有时候显得有些矜持。他欣赏孙犁也与气质的接近有关。我猜测孙犁给他的最大影响,是保持讲真话的品格,他念之、怀之,也一直努力行之。这样写作的结果,就是作品不去迎合什么,有时候有点不合时宜。他晚年的写作,越发趋于孙犁传统,注重真实,留意杂书,倾心交流。这就回归了知识人的一种本色,与沽名钓誉者不在一个语境里。
孙犁部分书衣文
与那些不断求新的作家比,在多年的文章修炼中,肖复兴一直沉浸在不变的、非先锋式的写作中。他写北京的风景,与旧京文人不同,远离着皇族气,是在另一种语态里叙述往日烟云的。这大概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感伤的东西较多。人物是带烟火气的,但语句则是知识人那种内倾的调子。他写四合院的旧迹以及老北京的牌匾和会所有别样的体味,也排斥了名士气。《北京的树》《北京的门联》《劝业场记忆》《京城花事》都有情思的流转,这就使作品既带了故土意味,也有外在于故土的目光。肖复兴读书很多,对于老北京的历史亦多心得。他写《广和居和文人菜》,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得,对于旧岁的理解带有知识人的感怀。北京在他那里不是封闭的帝都,而是带着杂色的舞台。他沉浸其中又反观自我,有时候批判意识和自审意识飘来,倒像是小说一般,画面感与人物形象也在不经意中出来。也因为具有纪实性,散文之于他,是生命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记录。在大千世界,他瞭望到了些什么,也抵抗了些什么。那些余音,虽然散在时光深处,也能让人领略到人间本色。
在一些无趣的地方创造趣味,是许多率真作家的一种天赋。前人研究北京一些写作者,曾经言及于此,是个可深谈的话题。肖复兴的趣味很广,在音乐、绘画方面也有造诣。这受益于许多中外艺术家,可谓所师者多多。他近来所写的文章越发沉静,这让人想起孙犁的某些追求。孙犁的书,晚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像《书衣文录》《远道集》《曲终集》等都天然成趣,灵思广远。肖复兴从其文字中读出柳宗元的安静、杜甫的忧郁、鲁迅的冷峻之思。这些是当代知识人最为缺失的存在,他说在孙犁的作品里,“思想像清晨的阳光”,那是肺腑之言。我在孙犁多位忘年交中看到了类似的感叹,这些都激励了后辈,成为文坛佳话。以孙犁为师者,多不在热闹之所,才华或有高低,成绩大小不一,凡带有童心的,所思所写,总是有亮度的。
新华社图原标题:《“思想像清晨的阳光”,那是当代知识人最为缺失的》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本报资料
来源:作者:孙郁